摘要当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鉴于医患关系问题的严峻形势,各派学者多年来在多个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最终深入到思想领域,试图找到医患矛盾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思想中,将思想与行为关系描述为“知与行”。“知”既是指一种行动,即认知,也是指一种事物,即知识。知识指导人的行动,也指导着人的认知,认知的结果又是获得知识。“知”分为对人的“知”与对世界的“知”。“知与行”辩证统一,有“行”则必有“知”,无“知”之“行”,如“不见而行路”,而有“知”却不一定有“行”。“知行合一”,则“民无不轨”,知而不行、多知并存、知行相悖,是人们行为混乱的根源。本文旨在从“知与行”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知行体系”中人、技术、世界概念之间的关系与演化,及其对制度、伦理、行为的影响,以求从“知与行”的角度找出一个医患矛盾问题研究的新视角。<br> 人的本质就在于“知行合一”,人的每个行为都在完整的知行体系之中。技术决定着人对世界的“知”,对世界的“知”反过来定义人,人为了对世界进一步的“知”又在不断发明新技术,如此循环往复。“知”的改变最终导致“行”的转变,历史上每一次伦理、道德、制度的改变,都是一次从“知”到“行”整个体系的改变。近代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分化成为两套不同的“知”的体系。当今中国的医疗体系是按照现代医学“知行”体系建立的,但在医疗系统之外,社会民众对“医学”的“知”则更倾向于传统内涵——建立在“儒医传统”价值体系基础上的“医学”。民众思想中对“医学”的“知”,与医疗系统的“行”源自两个体系,从而形成的“知行相悖”,才是当今医患矛盾问题的实质。只有在“知”上有了统一的标准,人们才能有一致的“行”。而正确的“知”又必须落实到正确的“行”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医患双方统一的“知行体系”,以及以医患双方统一的“知行体系”为蓝图建立的制度。<br> 医患双方统一的“知行体系”也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知行合一”。技术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被不断发明的新技术,会不断带来新的“知”。“知”的改变终将造成“行”的改变,最终改变整个“知行体系”。正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制度在设想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改进,以便顺应新技术的发展,自我革新。医患矛盾的破解,最终归结为三个方面的统一:医患双方统一的“知行体系”,以医患双方统一的“知行体系”为蓝图建立的制度,以及“知行体系”与制度二者的自我革新。<br>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