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药动学中的微透析与稳定同位素标记联用技术研究》(编号:30772791)中的一部分。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局部组织细胞外游离态药物浓度的连续和动态监测。但是,目前在微透析技术的应用中,常存在回收率可变性大的问题,回收率的准确性限制了此项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回收率变化性大而带来药物浓度的不准确的问题,引入了稳定性同位素作为待测物的内标物,初步建立起了基于稳定同位素为内标的微透析技术,并将该技术称之为“稳定同位素内标微透析技术”。<br> 本研究以尼古丁经皮制剂为研究药物,用微透析技术对其药动学以及PK-PD模型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其治疗烟瘾的机制。引入尼古丁的稳定同位素氘代尼古丁为微透析的内标物,从体内和体外两个层次考查了回收率与释放率的比值P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体外的P值不受灌流液的浓度与灌流速度的影响,在体取样时, P值也是稳定的。因此,可以用氘代尼古丁的释放率来校正尼古丁的回收率。也从以上的研究结果确定了体内取样时的最佳灌流速度与浓度。<br> 以尼古丁(nicotine)成瘾大鼠为受试对象,nicotine经皮制剂给药后,用所建立的微透析技术,进行血液及脑局部药动学研究及脑局部的PK-PD模型研究,从而探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及作用机理。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地证明稳定同位素内标微透析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并为今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建立一整套更为准确、可信的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分析方法。<br> 首先,引入稳定同位素氘代尼古丁为内标物,建立了适应尼古丁与氘代尼古丁的检测法,并且,考查了尼古丁的回收率与氘代尼古丁的释放率的比值P的稳定性。结果证明P值稳定,因此,所选择的内标适合用于校正待测物的回收率。<br> 其次,以尼古丁经皮制剂为模型药物,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尼古丁成瘾动物模型以证明制剂的有效性从而用所建立的稳定同位素内标微透析技术进行其治疗尼古丁戒断的机理。造模采用皮下反复注射一定剂量的尼古丁。结果证明,此法可安全可靠,可使大部分动物产生戒断症状。<br> 本研究最终将对脑局部PK-PD模型进行研究,脑局部尼古丁的配置情况在本基金的前期研究中并未涉及,因此,初步对血液与脑局部药动学过程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脑局部有相当高的吸收水平,但与血液相比,脑局部的吸收速度与程度更低。证实了尼古丁在脑局部有吸收,因此,又对脑局部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用微透析技术进行清醒状态下的大鼠脑局部药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清醒状态下药动学与麻醉状态下的结果一致,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但清醒状态下的吸收水平高,代谢速度快。研究最后利用微透析技术对脑局部PK-PD模型进行研究。首先选择三种关联程度而且检测方法较容易实现的药效指标,从而建立了一种新LC-MS/MS法实现药效与药动学指标的同时检测。微透析取样后,样品用所建立的新方法进行检测,PK-PD模型的数据采用Winnonlin4.0.1软件进行处理,最后得到了三个药效指标的浓度E和药物浓度Ce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临床上确定最佳给药剂量与最佳给药方案提供了参考意见。绘制C与E的曲线图结果表明,每个指标的滞后环的方向都是顺时针的方向,说明大鼠给药后, DA、NE、5-H的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药物抑制效应也逐渐增强。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3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