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br>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越来越成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在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常见病和流行病,也越来越引起国家卫生医疗部门的重视,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主要患病人群,同时老年人也是跌倒发生的高危人群,近一半老年人都有跌倒经历,因跌倒损伤所致死亡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跌倒可导致脆性骨折,引发一系列的临床问题,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明显增加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影响因素众多,有些可以改变,有些无法改变,国内以往关于跌倒的研究多集中于住院患者,采用评估量表、简单的运动平衡试验等手段,评估住院患者跌倒的风险程度,并根据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级,进而进行相应的干预。但实际生活中,跌倒导致老年人损伤主要发生在社区的老年人当中,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少,在社区环境中,跌倒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许多因素不可改变,而实际操作中又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进而也无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但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是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及其他相关损伤的关键,对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有效预防与干预的前提。而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下降和骨质疏松与跌倒存在明确的关系。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包括观察法、量表评分法、平衡仪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可信度相对较低,量表评分法可信度较高,但仍存在主观因素干扰。平衡仪测试法可量化受试者平衡能力的指标,客观反映平衡功能,可信度更高。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在对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跌倒发生率及应用足底压力测试进行平衡能力评估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可能危险因素及部分可能的预测指标。意图通过我们的研究为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br> 研究方法:<br> 1.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和跌倒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及跟骨骨密度测定: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黄岛区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参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地区各区人口分布特征和比例,选取本地老年人聚居的具有代表性的24个社区,通过联系街道办及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自然楼群分布及每个楼群中居住的老年人的数量,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00-120名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由社区居委会通知被抽中的人员,集中时间对社区内入选的5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和跌倒相关情况问卷调查,了解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患病率及知晓率等情况;并应用超声跟骨骨密度仪对所有受调查者进行右足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每个受试者测定两次,取平均值进行记录。2.双足足底压力测试:根据知情同意及自愿原则,在各个区中各选取两个社区,对其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试验内容告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共选取218名60岁以上的(105名男性和113名女性)无跌倒史者入组,所有入选对象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静态条件下双足足底压力测试,每个受试者测定3次,取平均值进行记录。2.双足足底压力测试:根据知情同意及自愿原则,在各个区中各选取两个社区,对其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试验内容告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共选取218名60岁以上的(105名男性和113名女性)无跌倒史者入组,所有入选对象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静态条件下双足足底压力测试,每个受试者测定3次,取平均值进行记录。在入组时,统计所有入选对象基本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足长等,并留取联系方式并建立随访档案。3.随访: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人对随访对象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询问有无跌倒、有无骨折等相关情况并记录到随访档案中,共计随访2年。<br> 研究结果:<br> 1.根据青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区人口比例和2014年青岛市实际人口数量,结合常住居民的分布特点,有目的性的选择了当地常住居民聚居的社区,其中市南区4个社区、市北区8个社区、李沧区4个社区及黄岛区8个社区,共24个社区。根据楼群等自然分区和每个楼中老年人的数量,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00-120人,最终对24个社区共计对2682名50岁以上居民(其中男性781人,女性1901人)进行骨质疏松及跌倒相关情况问卷调查及右足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经过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总体知晓率为66.3%,在社区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T值小于-2.5)患病率为17.6%(473/2682),其中女性的患病率为19.7%<br> (375/1901),男性的患病率为12.6%(98/781);骨量减少(T值小于-1)的患病率为60.4%(1619/2682),其中女性患病率为66.2%(1258/1901),男性的患病率为46.2%(361/781)。根据调查问卷,近一年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4.6%(392/2682),其中女性的发生率为17.6%(335/1901),男性的发生率为7.3%(57/781)。社区老年人中既往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为4%(107/2682),其中,女性发生率为4.7%(87/1901),男性发生率为2.7%(20/781)。跌倒的发生与性别及骨质疏松骨折明显相关。<br> 2.对21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过2年的电话随访,统计发生跌倒的受试者,对发生跌倒者和未发生跌倒者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双足足底压力测定显示足趾(2-4趾)区域、第3-5跖骨区、外侧足弓(LA)区足底压力显著增加者和双足压力不平衡者,跌倒的风险明显增加。在足趾区域较高压力组的跌倒发生率从2.75%升高到12.84%。在第三跖骨区较高压力组跌倒的发生率从3.67%升高到11.93%。在第5跖骨区较高压力组跌倒的发生率从4.59%升高到11.01%。在LA区较高压力组跌倒的发生率从0.92%升高到14.68%。同时分析还显示,双足压力不对称者,跌倒风险增大,我们发现在两年的随访中,低的不对称评分(0-5)者中只有两个人发生跌倒,而高的不对称评分(6-10)者中有15个人发生跌倒。跌倒的发生率在低评分组是3.13%(2/64),在高评分组跌倒的发生率为9.74%,(15/154),两者存在显著差异。<br> 3、骨质疏松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跌倒风险,受试者中共62名男性(59.05%)和100例女性(88.5%)被判定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患者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足底压力分布,与非骨质疏松者相比,双足在第一跖骨区压力显著降低(从13 kPa降至9 kPa),在第四和第五跖骨区压力显著增加(分别从6 kPa和6 kPa升至17 kPa和10 kPa,)。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双足压力不对称的比例也明显增加,表现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双足10个区有9个区压力存在明显差别,而在非骨质疏松患者中,仅有3个区压力存在明显差别。在两年的随访中,共有17个人发生跌倒,其中16个是骨质疏松患者,只有1个是非骨质疏松者。因此,骨质疏松者的跌倒发生率9.88%(16/162)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跌倒发生率1.79%(1/56)。<br> 结论及意义:<br> 1、目前青岛地区社区老年人当中,骨质疏松患病率不容乐观,但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知晓率并不高,重视程度更是严重缺乏,需要进一步关注社区老年人的骨健康,加强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在社区老年人当中的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骨质疏松的了解,及早预防,控制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加。<br> 2、通过2年的随访观察证实,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群中,双足足底压力水平的变化和骨质疏松与老年人跌倒风险有显著性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双足足底压力测定和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这些简单易行的检测来筛查跌倒的高危人群,采取及早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老年人跌倒的发生。<br> 3、在社区老年人群中,双足足底压力测定和骨质疏松监测是跌倒风险有效的预测指标。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23
- 被引8
- 下载182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