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br>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该病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心室重塑,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B型利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但心室重塑是多种体液因子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需要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来探究心室重塑的机制,从而为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帮助。<br>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在缺氧和炎症的介导下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参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抗血管生成因子如内皮抑素(ES)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等也参与了心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这些因子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需深入研究。<br> 研究目的:<br>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HF患者血清中ES、TSP-1及VEGF水平,探讨ES和TSP-1与CHF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CHF的诊断价值。<br> 研究方法:<br> 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至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CHF患者119例为心衰组。根据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将心衰组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39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组(HFmrEF组)25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FpEF组)55例。另纳入同期住院的心功能正常的患者39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病史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等资料。用ELISA法测定血清ES、TSP-1及VEGF水平。分析血清ES和TSP-1水平与VEGF、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CHF的诊断价值。<br> 研究结果:<br> 1.HFpEF组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FpEF组、HFmrEF组及HFrEF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和LVEDD均升高,LVEF均降低;与HFpEF组相比,HFmrEF组和HFrEF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和LVEDD均升高,LVEF均降低;与HFmrEF组相比,HFrEF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和LVEDD升高,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2.与对照组相比,HFpEF组、HFmrEF组和HFrEF组患者血清ES、TSP-1、VEGF水平均升高;与HFpEF组相比,HFrEF组患者血清ES、TSP-1水平升高;与HFmrEF组相比,HFrEF组患者血清ES、TSP-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衰组患者血清ES水平与VEGF、NT-proBNP、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TSP-1无明显相关性(P>0.05)。心衰组患者血清TSP-1水平与NT-proBNP、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VEGF无明显相关性(P>0.05)。<br> 4.ROC曲线结果显示:在ES、TSP-1、VEGF和NT-proBNP中,除了NT-proBNP外,ES诊断CHF的价值最佳,其次是TSP-1。ES浓度为128.69ng/mL时诊断CH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6和0.795,TSP-1浓度为15.22ng/mL时诊断CH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47和0.846。<br> 研究结论:<br> 1.血清ES和TSP-1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过程,且能够反映CHF的严重程度。<br> 2.ES在CHF中的作用可能与VEGF相关。<br> 3.ES和TSP-1是较好的诊断CHF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