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通过对比针刺急性胰腺炎患者远端穴位及非经非穴,验证针刺治疗对于缓解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腹胀的疗效,进一步探究针刺远端穴位与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腹胀的时间效应,为临床选择及优化针刺时机提供循证证据。<br> 方法:<br> 将120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配到两个组(每组60例),实验组为远端选穴组结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为非经非穴组结合常规治疗组,每天上午8:00-10:00开始针刺,留针30分钟,隔15分钟行针一次,一日一次,以得气为度,连续针刺治疗3天。采用针刺后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22-24小时的腹痛VAS评分、腹胀VAS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入院时、入院后72小时的CAR(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protein/albuminratio)、IL-6(白介素6,interleukin6)、PCT(降钙素原,pancreatitisactivityscoringsystem)、WBC(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count)、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granulocyte)、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PASS(胰腺炎活动评分,pancreatitisactivityscoringsystem);连续3天24小时止痛药使用剂量、24小时大便总量、肛门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平均住院天数、器官衰竭情况。<br> 结果:<br> (1)基线情况:两组间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br> (2)腹痛改变情况:第一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4h、6h内腹痛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内腹痛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4h、6h、8h、22-24h内腹痛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3)腹胀改变情况:第一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4h、6h内腹胀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内腹胀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针刺远端穴位与非经非穴组针刺后0h、2h、4h、6h、8h、22-24h内腹胀VAS评分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4)第一天针刺后远端穴位组24h大便总量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针刺后,两组针刺后0-4h与针刺后4-8h第一次自主排便人数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5)针刺远端穴位与针刺非经非穴对比针刺前后IL-6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6)针刺远端穴位与针刺非经非穴对比,患者止痛药使用剂量、SOFA评分、SIRS评分、PA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结论:针刺远端穴位对缓解AP患者腹痛腹胀具有即时效应,且持续时间至少2h。针刺远端穴位能增加患者24h排便总量,能加速降低AP患者IL-6水平,抑制AP炎症反应。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6
- 被引6
- 下载7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