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覆于体表,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入侵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缺损就会形成创面,大面积的创面难以及时修复,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通常将1个月内没有愈合也无明显愈合趋势的创面定义为慢性创面。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多与创面感染、糖尿病、血管性疾病、压力性损伤有关。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创伤性溃疡、血运障碍性溃疡、压疮、糖尿病性四肢溃疡、中重度烧烫伤溃疡创面等。由于慢性创面的致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治疗成本高昂,导致慢性创面平均持续可达12-13个月,并且在高达60%至70%的患者中复发,可直接导致患者功能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家属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在老龄人口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慢性创面的关注日益提高,相关的治疗理论和新治疗技术不断涌现,诸如“湿性愈合理论”、“创面床准备理论”、创面负压治疗、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技术、高压氧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术等都为减少创面存在时间,促进创面愈合提供了重要帮助。其中,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作为继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后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以其独特的促进创面生长愈合功能和立体网状结构受到学界和一线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PRF是一种经自体全血离心得到的新型生物材料,自体全血经过离心分层后,在血浆层和红细胞碎片层之间的一层自体纤维蛋白凝胶,即为PRF。因其含有大量高浓度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细胞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抗感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加之PRF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来源安全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口腔颌面部手术、肌腱损伤修复、骨骼再生、骨骼肌损伤修复、骨关节炎治疗中。同时,PRF在治疗慢性创面疾病中的运用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问题,但其在慢性创面运用方法、愈合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缺乏系统论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临床观察与研究,总结更多临床经验,为更好的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br>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PRF对慢性创面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复习文献分析其作用机理,为PRF在慢性创面修复领域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br> 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按纳入排除标准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病人中选择合适的慢性创面患者3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PRF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PRF组患者创面清创后,抽取自体静脉血液离心机离心(3000r/min,10min)提取PRF,将提取的PRF均匀涂布于创面,凡士林纱布覆盖加外层敷料包扎;对照组清创后干净后仅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加外层敷料包扎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第3天更换外层敷料,第7天更换全部伤口敷料,并拍摄记录伤口照片,留取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抽血进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检测,之后每2天进行换药并拍摄一次伤口照片,记录伤口变化,包括大小和外观,在第15天重复第7天的检查。两组患者均于首次创面治疗后每日使用VAS量表进行疼痛评估。所得到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结果:PRF和对照组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7.80±7.88天和36.60±13.62天(P=0.039)。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5天时,PRF组的伤口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1和P<0.001)。此外,在第15天,PRF组创面感染情况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2天到第8天,两组之间的平均疼痛水平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PRF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降低明显高于对照组。<br> 结论:PRF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和减轻创面疼痛;PRF制备简单、操作方便,值得推广运用。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36
- 被引2
- 下载82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