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树脂为基础的粘接剂主要应用于牙科微创手术。然而,提高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挑战。引入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增强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对树脂牙本质结合界面进行修饰,从而提高其耐久性和稳定性。<br> 方法:探究石墨烯量子点与胶原的交联机制试验分为三组,分别设计为GQDs组、EDC组、EDC+GQDs组。首先,采用茚三酮法评价各组交联度,每组5个样本(n=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量改性和未改性胶原分子量的大小、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测量4000~500cm-1波长范围内改性和未改性胶原的红外光谱,评价各组与胶原的分子相互作用,每组包括3个胶原膜样品(n=3)。最后,综合上述实验分析GQDs与胶原相互作用机制(共价交联/非共价交联)。<br> 探究交联后胶原膜对胶原酶的抗酶解作用将各组交联剂与胶原后冷冻干燥制得改性后胶原膜,将改性胶原膜浸泡在胶原酶溶液中24小时(37℃),然后使用微量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试剂盒进行检测。计算相对酶解度,每组10个样本(n=10),评价交联后胶原膜抗酶解性能差异。<br> 探究石墨烯量子点对胶原酶的抑制能力通过使用胶原膜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各组对胶原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每组10个样本(n=10)用于评价各组试剂对胶原酶的抑制能力。<br> 探究石墨烯量子点对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影响将上述各组作为酸蚀-冲洗粘接系统的预处理剂应用于牙本质粘接,通过微拉伸强度测试,将各组粘接样品制成1*1*8的粘接试件,通过万能试验机测出微拉伸强度,来评价各组试剂对粘接力大小的影响。利用原位酶谱荧光技术检测混合层内及牙本质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来评价各组试剂对混合层内暴露胶原纤维网周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能力。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用双荧光技术对脱矿牙本质界面粘接树脂扩散的界面形态和粘接剂的分布进行观察,来评价各组粘接界面微渗漏情况。<br> 结果:石墨烯量子点与胶原通过非共价键交联,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在碳化二亚胺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共价键交联胶原蛋白。GQDs能抑制胶原酶活性,提高胶原的抗酶解能力。在树脂牙本质粘接中,碳化二亚胺介导石墨烯量子点对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经冷热循环后微拉伸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明显抑制混合层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提高粘接界面完整性,减少微渗漏。<br> 结论:石墨烯量子点可以通过非共价键交联胶原蛋白,具有较强的抑制胶原酶活性的能力,但其抵抗酶解的能力相对有限且不稳定。石墨烯量子点在碳化二亚胺的帮助下可与胶原纤维形成共价交联,提高胶原纤维抵抗酶解的能力,抑制胶原酶的活性。以石墨烯量子点与碳化二亚胺为预处理剂,采用酸蚀冲洗胶粘剂体系,可提高热循环后的粘结强度,抑制混合层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位活性,促进冷热循环后粘接界面的完整性。因此,碳化二亚胺介导的石墨烯量子点可以抑制胶原纤维的水解,提高粘附耐久性。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