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众多治疗手段中,化学药物疗法依然是临床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抗肿瘤药物的肿瘤选择性不高,只有不到10%的有效药物可到达肿瘤区域,超过60%的药物会聚集在肝脏、心脏及其他正常组织和器官中。由于化学药物无法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因此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治疗产生的肝毒性及心脏毒性,最终导致部分癌症患者死于化疗的严重毒副作用。近年来,研究者通过设计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区域的蓄积,用于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然而仍有半数药物通过循环进入正常细胞,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如何降低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肝脏及心脏毒性,已成为制约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br> 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顺铂,会与双链DNA结合,抑制DNA在细胞核中的复制,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而富含“G-C”序列的双链DNA可以结合DOX,因此可用作正常细胞中DOX的“清除剂”。基于此,本工作以“DOX在癌症治疗中引起的肝脏及心肌损伤”为模型,利用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外泌体为载体,负载具有结合DOX功能,富含“G-C”序列的四面体DNA(TetrahedralDNA,TDN),合成了具有肝脏及心肌保护功能的“解毒修复剂”-Exo-TDN及PCM-Exo-TDN。首先尾静脉注射“解毒修复剂”,Exo-TDN主要富集在肝脏区域,进一步修饰心肌特异性靶向肽PCM后,其可靶向聚集在心脏区域。再注射化疗药物DOX,此时到达肝脏及心脏区域的DOX,就会插入“解毒修复剂”TDN部分的“G-C”碱基对中。结合DOX后的“解毒修复剂”分布于细胞质中,从而抑制DOX进入细胞核,达到了保护细胞的功能。同时MSCs的外泌体具有组织修复功能,可促进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体外及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解毒修复剂”具有保护细胞,缓解化疗药物肝毒性及心脏毒性的功能。“解毒修复剂”的开发为解决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对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