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医治方面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宫颈癌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以微创为代表的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方式和传统的腹部手术方式。现如今,大多数研究表明脉管浸润不仅与宫旁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宫颈癌患者预后中高危因素,其类型主要包括有血管和淋巴管的浸润;2018年,根据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关于微创手术与腹部手术的研究表明在生存分析方面,开腹手术优于微创手术。对于该结果,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在微创手术过程中,举宫杯的使用、CO2气腹或手术过程中的挤压使得肿瘤细胞可能更易侵袭至间质、进入脉管系统而形成癌栓扩散至病灶周围。本文就通过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探讨何种手术方式更易导致术后脉管浸润,为更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合理的手术方案。<br> 目的:本课题旨在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患者(IA1-IIA)中,比较腹腔镜手术方式与开腹部手术方式对术后脉管浸润影响的临床研究。<br> 方法:选定隶属同济大学的杨浦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宫颈癌病人共391例,其中149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242例开腹手术(开腹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可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术后脉管浸润的影响。首先,两组间基本资料概况包括病人的年龄、体重质量指数(BMI)、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相关结果中如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直径及淋巴转移;其次,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最后,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对术后淋巴管间隙浸润的影响。<br> 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腹腔镜与开腹患者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在一般特征比较中发现两组病人间的年龄、体重质量指数(BMI)、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结果中如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结果中发现两组手术时长分别为227.51±61.202min,215.62±53.502min,开腹手术时长更短且两者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8.12±133.282ml、412.56±318.683ml,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间术中并发症概率分别为0%、4.95%,术后并发症概率分别为4.02%、8.26%。在术中并发症中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开腹组术中并发症高于腹腔镜组;在术后并发症中,虽然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但是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0.48±5.988天、15.16±6.304天,腹腔镜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开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3.在比较两组术后脉管浸润方面,在脉管浸润的患者中,两组术后脉管浸润的概率分别为63.4%、46.6%;不仅如此,从手术方式方面考虑,腹腔镜与开腹分别导致术后淋巴管间隙概率分别为36.9%、19.8%,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脉管浸润;此外,我们还分析不同FIGO分期、不同肿瘤直径情况下的术后脉管浸润情况,发现随着分期越靠后、肿瘤直径越大时,脉管浸润越具有差异性且腹腔镜引起术后脉管浸润的概率更高。<br> 结论: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开腹术式相对于腹腔镜而言手术时间更短,但是更容易引起术中出血量增多、术中并发症概率增高、术后住院天数延长;2.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中,发现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3.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而言更易导致术后脉管浸润,这为早期宫颈癌患者选择更为合理、安全有效且预后佳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