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基于多城市的大规模观察性数据,系统评价不同气候条件下环境温度暴露对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2.基于逐小时温度记录构造全新的热暴露评价指标,并用于评估夏季高温造成的死亡风险和归因分值;3.评估并比较两个综合温度变异指标对不同城市居民的急性死亡负担。<br> 方法:1.收集中国(南方34区县)、英国(10区域)和美国(45城市)共89个城市或地区1987–2012年的逐日全死因死亡例数和同期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将研究时段限定在暖季(5–9月),基于其中64城市逐小时温度数据和阈值效应构造全新的高温评价指标——逐日超额热小时数(DEHH);基于全年逐日极值温度和逐小时温度记录同时构造两个反映温度变异的综合暴露评价指标TVdaily和TVhourly。<br> 2.采用三阶段的统计分析策略评估环境温度(全年日均温度、夏季DEHH)及温度变异(TVdaily和TVhourly)的急性死亡负担:第一阶段,针对各城市数据分别构建基于分布滞后模型的时间序列回归,得到上述温度指标与死亡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第二阶段,采用(多元)meta分析分别对中、英、美三国各城市的温度-死亡关系进行合并,同时利用meta回归技术探讨异质性来源;第三阶段,基于各城市及合并后的温度-死亡关系,分别评估各城市及三国整体水平由全年日均温度、夏季DEHH及TVdaily和TVhourly造成的死亡归因分值。<br> 结果:1.研究期间共纳入中、英、美三国18112637例全死因死亡病例。不同城市间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年均温度在8.8℃~26.5℃之间,夏季高温阈值为全年温度分布的P61.8~P99.0不等,DEHH均值变化范围为1.8~120.9℃*h。美国45城市温度变异最大,TVdaily、TVhourly年均值分别为6.5℃、4.6℃,其次为中国9城市(4.9℃、3.6℃),英国10区域最小(4.3℃、2.8℃)。<br> 2.日均温度与居民死亡在累积0–21天下的暴露反应曲线大多呈现倒“J”、“U”或“V”型。国家、地理坐标和气候要素是温度-死亡关系的潜在修饰因子。中、英、美三国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温度百分位数(MMP)分别为P78.9、P89.6和P82.4。高温效应发生急促、持续时间短、呈现一定的死亡位移,低温效应则滞后1–2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以MMP为参考温度,中、英、美三国极端高温(P99)的死亡风险分别为1.138(95%CI:1.046~1.239)、1.017(1.003~1.031)和1.090(1.059~1.121),而极端低温(P1)的死亡风险则分别为1.765(1.538~2.025)、1.343(1.314~1.374)和1.176(1.140~1.213)。中国南方城市由环境温度造成的死亡归因分值为16.5%(13.1~18.7),英国和美国这一估值分别为8.61%(8.36~8.86)、5.82(5.07~6.47)。低温(MMP以下)尤其是中度低温(P2.5–MMP)暴露是温度归因死亡的最主要贡献来源。<br> 3.中、英、美多城市均发现DEHH与居民死亡存在显著正向关联,且DEHH-死亡风险呈现近似线性关系。DEHH的死亡效应在当天达到最强,仅持续2~3天,且从滞后0~2天呈逐渐衰减趋势。合并分析显示,DEHH每升高一个单位(℃*h),中国南方9城市、英国10区域和美国45城市在滞后0–2天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27%(95%CI:0.18~0.36,p<0.001)、0.14%(0.13~0.15,p<0.001)和0.08%(0.05~0.11,p<0.001)。基于DEHH评估的高温死亡归因分值从滞后0–1到0–4天稳中有升,中、英、美在滞后0–1天的归因分值分别为1.96%(95%CI:0.84~3.04)、0.64%(0.54~0.73)、1.12%(0.70~1.53),滞后0–4天归因分值则分别为2.42%(1.24~3.57)、0.80%(0.69~0.90)、1.35%(0.86~1.83)。<br> 4.TVdaily、TVhourly与死亡风险均呈近似线性正相关关联。以滞后0–7天为例,中国南方9城市、英国10区域和美国45城市TVdaily每增加1℃,人群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25%(95%CI:0.51~1.99)、0.30%(0.14~0.47)和0.55%(0.41~0.70),而TVhourly每增加1℃对应的超额死亡风险分别为1.14%(0.47~1.83)、0.38%(0.26~0.50)和0.52%(0.36~0.67)。Meta回归分析发现,地理纬度越低、年均温度越高,TV的急性死亡效应越强。中、英、美多城市合并后滞后0–7天TVdaily的死亡归因分值分别4.16%(1.48~6.76)、0.84%(0.33~1.35)、2.57%(1.97~3.16),而TVhourly对应估值则分别为2.37%(0.36~4.33)、0.72%(0.45~0.99)、1.67%(1.15~2.18)。<br> 结论:1.低温和高温暴露均会显著增加居民急性死亡风险,且中国较英、美两国居民表现出更明显的脆弱性。由环境温度造成的归因死亡中,低温效应的贡献均远远大于高温效应。<br> 2.本研究构建的DEHH指标可通过整合逐小时温度变异信息,更精细化地反映夏季的高温暴露,可在今后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潜在替代指标用于评估热暴露的急性健康效应。<br> 3.短期温度变异也是诱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两种温度变异综合指标的分析结果提示,在积极应对极端温度天气的同时,亦需密切关注短期的温度波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温度暴露相关的健康损失。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