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搜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消化性溃疡的证型、用药等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辨证用药规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br>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1年-2021年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中有关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记录其篇名、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等信息并录入Excel表格,制成数据库。将数据库内容进行规范化处理,再将处理后的信息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利用平台的相关功能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br>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4篇文献,共计274条处方数据。其中162条处方数据中有明确的证型标注,根据统计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证、肝郁化火证、脾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出现频次最高。有135个处方中有标注明确的方剂名称,使用频次前靠前的有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化肝煎、芍药甘草汤、黄连温胆汤。纳入的174篇文献中共涉及中药155味,其中使用频次≥65次的有12味药物,分别为甘草、黄芪、黄连、延胡索、半夏、白芍、陈皮、香附、白术、海螵蛸、白及、丹参。在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中,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平性、寒性,五味中以苦、甘、辛味药为多,归经中以归脾、胃、肺、肝经的药物为多。在关联分析中,得到常用药对为陈皮-白芍、白术-黄芪、延胡索-白芍、黄芪-白芍、白术-白芍、黄芪-白术、香附-白芍。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0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个聚类组合分别为:⑴芍药、甘草;⑵延胡索、郁金、香附、柴胡、枳壳;⑶黄芪、大枣、桂枝、生姜;⑷陈皮、半夏、黄连、黄芩;⑸白术、党参、茯苓;⑹白及、海螵蛸、三七;⑺丹参、川楝子、厚朴、瓦楞子、蒲公英、砂仁、木香、当归、佛手。根据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治疗PU的核心处方药物为:蒲公英、砂仁、当归、枳壳、桂枝、白及、三七、海螵蛸、川楝子、半夏、香附、大枣、郁金、延胡索、生姜、黄芩、柴胡、茯苓、白术、陈皮、黄连、甘草、白芍、黄芪、党参、丹参。将统计到的证型与相应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出脾胃虚寒证常用的中药有甘草、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肝胃不和证的常用中药有白芍、柴胡、香附、甘草、枳壳、川芎等;气滞血瘀证常用药物有丹参、甘草、砂仁、五灵脂、香附、蒲黄等;气郁化火证的常用药物有黄连、芍药、丹皮、栀子、吴茱萸、陈皮、甘草、青皮、佛手;脾胃阴虚证的常用中药有麦冬、生地、甘草、白芍、石斛;脾胃湿热证的常用中药有黄连、甘草、半夏、厚朴、竹茹、栀子、黄芩、茯苓。<br> 结论:消化性溃疡的成因复杂,病机多样,中医治疗以温补脾胃、调畅气机为主,兼以活血化淤、清热化湿、滋阴益胃、制酸止痛等。用药上以甘温和缓的药物为主,补益正气,再根据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兼以疏肝、清热、燥湿、活血、滋阴等,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可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2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