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leucocephalus)是广西喀斯特地区所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种(CR)。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左江和明江所围成的狭长三角地带中,栖息地面积不足200km2。近年来,白头叶猴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日益严峻,食物资源有限且呈现斑点状或斑块状分布。城市扩张和农业开垦所导致的景观变化往往会加剧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从而干扰物种的生存与繁衍,进而降低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此,本研究以白头叶猴栖息地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0和2020年为研究期间,探讨景观动态对白头叶猴生境的影响,以及探讨在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的进行生态安全网络规划。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br> (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2000-2020年间超过29%的土地都参与了转变,各地类之间转换频繁,耕地、林地、建设和灌木之间的转移占据明显优势,发生在这四种用地之间的转移面积达2703.51km2,占总转移变化面积的69.41%;耕地和林地彼此互为转移的主要对象,说明了当地存在的明显的土地供需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调整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处理好“退耕还林”和“耕地红线”之间的矛盾。此外城镇扩张十分明显,千禧年间,九重山片区仍是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人类影响对白头叶候影响仅限于农作物种植,而2020年时,城镇的扩张已到达栖息地边缘。<br> (2)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内外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均呈现不同特点,保护区内的斑块具在有更为复杂的形状特征、更为离散的分布状态以及更低的连通水平并且各种景观要素呈现极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在2000~2020年期间,岜盆片区和大陵片区及其周围的景观连接性逐渐变差,景观破碎程度在逐步增加;在白头叶猴保护区中农业活动频繁,耕地面积占比大,石山被农田所“分割”,但是石山中部和顶部依然可为白头叶猴提供栖息场所和部分食物来源。<br> (3)生境适宜性变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内,影响白头叶猴适宜生境的因子略有差别,但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依次为坡度gt;降雨量gt;土地利用类型gt;到城镇距离gt;植被盖度。2000-2020年,白头叶猴适宜生境的保留率在逐步减少,丧失率逐步提高;但是在白头叶猴的主要活动区,依然有较高的保留率并且年均生境丧失率偏小仅为1.03%,生境状况相对稳定。<br> (4)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缓解白头叶猴栖息地丧失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白头叶猴的生态源地基本位于保护区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共识别出潜在廊道53条、重要廊道11条、生态节点52个以及13个生态障碍区。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缓解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丧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白头叶猴的生态源基本分布在保护区内及周边;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构建了"源-廊-节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