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整理近4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有关辨证分型、中药处方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选出关联度最高的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药物组合,利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究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与实验方向提供数据支撑以及文献学基础。<br> 研究方法:使用Excel2019对中药用药频次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以及疾病证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处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对各证型用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在网络药理学分析中,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收集高频药对柴胡-白芍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rugBank三大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并通过Venny2.1软件分析得到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及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br> 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55篇,涉及256首处方,191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十位中药为:白芍、白术、枳实、柴胡、甘草、槟榔、火麻仁、枳壳、厚朴、木香。按功效归类频数排名前十的为补虚药、理气药、泻下药、解表药、驱虫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处方中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其次是温性、微寒、平性。药味方面,苦、辛和甘味药使用最多。处方中归脾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胃经、肺经等。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支持度均位于前三位的药对为柴胡-白芍、甘草-白芍、白术-白芍。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了治疗IBS-C各证型的核心药物,其中治疗热秘的核心药物有:麦冬、地黄、厚朴、火麻仁、枳实、大黄等;治疗气秘的核心药物有炙甘草、党参、大黄、木香、甘草、白术等;治疗气虚秘的核心药物有白芍、升麻、柴胡、炙甘草、甘草、黄芪等;治疗阴虚秘的核心药物有玄参、槟榔、白芍、太子参、火麻仁、麦冬等;治疗阳虚秘的核心药物有附子、枳壳、柴胡、茯苓、甘草、当归等。<br> 在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得到柴胡-白芍活性成分31个,潜在作用靶点133个。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有AKT1、IL6、JUN、TP53、VEGFA、CASP3。GO富集功能涉及340个条目,包括对药物的反应、老化等生物过程,酶结合、同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细胞外空间、膜筏等细胞成分;KEGG通路富集获得133条,涉及Pathways in cancer、Hepatitis B、TNF signaling pathway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与关键靶点蛋白AKT1、TP53、IL6均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br> 结论:IBS-C病机复杂,证型繁多,用药以补虚药、理气药、泻下药为主,柴胡-白芍药对在治疗IBS-C的处方中最常见,其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TP53、IL6等关键靶点,通过炎症、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信号通路,共同发挥对IBS-C的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了柴胡-白芍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