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br>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伴有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加干预,患者关节盘前移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最终造成严重的器质性改变。研究表明,关节盘前移位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征存在相关性,具体关系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基于关节盘的前移位程度对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研究的报道较少。探讨关节盘前移位的移位程度对关节骨形态和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了解该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力学机制,并为临床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br> 研究目的:<br>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关节盘前移位程度对颞下颌关节骨形态和关节区应力分布的影响。<br> 研究方法:<br> 实验一: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正畸治疗前疑似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而接受了颞下颌关节CBCT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最终选出的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图像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轻度组(关节盘轻度前移位)、中度组((关节盘中度前移位)和重度组(关节盘重度前移位)。将各组的关节CBCT数据分别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骨形态学测量,包括髁突线性尺寸(宽度、长度和高度)、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和长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前、上、后间隙等,并对各组矢状向髁突位置进行评估;使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比较各关节骨形态学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矢状关节盘位置与各关节骨形态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br> 实验二:选择实验一对照组中的一例女性患者(30岁),将其拍摄的CBCT和MRI数据以DICOM文件格式分别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骨结构及关节盘三维模型重建。再经过Geomagicstudio软件、NX软件依次处理,从而完成对照组三维模型的建立。参照实验一的分组标准,通过人为向前移动对照组关节盘的位置建立关节盘前移位组(轻度、中度和重度组)的三维模型。最后将以上4组模型分别导入Ansy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运算,通过对各模型下颌骨上施加闭颌肌力,模拟牙齿紧咬过程。60秒后评估各组的关节软骨、关节盘和盘后组织区的最大等效应力。<br> 研究结果:<br> 实验一:<br> 1.髁突的线性尺寸、关节窝深度、关节倾斜角、关节间隙和矢状向髁突位置等在4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而关节窝长度在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421)。<br> 2.相关性分析显示:髁突的线性尺寸、髁突的体积及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和关节上间隙与关节盘矢状位置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关节后间隙与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而关节窝长度(r=0.03073)和关节前间隙(r=0.02978)未发现与关节盘矢状位置的相关性。<br> 实验二:<br> 1.各组关节软骨表面最大等效应力明显大于关节盘表面,髁突软骨表面主要集中在髁突顶部和外侧部分,关节窝软骨表面主要集中在关节窝的前部偏外侧。紧咬结束时,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最大应力降低约30~40%,而其他3组关节软骨表面应力无明显降低甚至增加。且随着关节盘前移位程度的增加,关节软骨表面应力明显增加,以重度组明显。<br> 2.各组紧咬结束时关节盘上下表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均有所降低。随着关节盘前移位程度的增加,最大应力的集中位置由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逐渐转移到后带或盘后区外侧,且应力值逐渐减小。<br> 3.在紧咬结束时,对照组关节盘后区最大等效应力下降约5%,主要位于盘后区内侧,而其他3组盘后组织应力较紧咬开始时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盘后区外侧。此外,关节盘后区最大等效应力随关节盘前移位的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大。<br> 研究结论:<br> 1.颞下颌关节骨形态与矢状关节盘位置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关节盘前移位程度的增加,关节骨形态退行性改变越明显。临床应对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尽早治疗,避免疾病进展。<br> 2.矢状关节盘位置的变化对关节区的应力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关节盘前移位程度增大,关节软骨表面及盘后区的应力值显著增加,其中以重度组增加最为明显。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61
- 被引2
- 下载7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