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单纯性脂肪肝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转化的重要环节。NASH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上升,目前临床针对NASH的药物治疗多采用调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细胞损伤和稳定细胞膜类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疗效不甚理想。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是常用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脂和保肝等作用,临床上黄芩苷片/胶囊用于急、慢性和迁延性肝炎的辅助治疗。但黄芩苷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低,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前期从黄芩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较好的黄芩苷(即黄芩苷镁),研究表明,黄芩苷镁是黄芩苷在药材中的原本存在形式,相关研究已获得中国、美国及欧盟发明专利授权。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苷镁可通过调节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对四氯化碳(CCl4)和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损伤(ALI)发挥治疗作用,但黄芩苷镁能否治疗NASH尚不明确。<br> 目的:<br> 本实验选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NASH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黄芩苷镁治疗NASH大鼠疗效的影响;探究黄芩苷镁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蛋白受体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信号通路,初步探讨黄芩苷镁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为NASH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br> 方法:<br> 1.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和黄芩苷镁(25,50,100和150 mg/kg)组共6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考察造模时间、给药时间和剂量对大鼠的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结果的影响。<br> 2.采用高脂饮食诱导造模,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芩苷镁低剂量组(50 mg/kg)、黄芩苷镁高剂量组(150 mg/kg)、黄芩苷组(146.4 mg/kg)和硫酸镁组(MgSO4,19.7 mg/kg)共6组,黄芩苷组剂量与黄芩苷镁高剂量组中的黄芩苷母核等摩尔数,MgSO4组与黄芩苷镁高剂量组中的镁离子等摩尔给药。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其余各组高脂饮食8周,第9周开始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2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第10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肝组织等用于后续研究。<br> 3.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及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油红 O 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积分(NAS);测定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中的IL-6、IL-10和IL-1β含量。<br> 4.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NLRP3、IL-18、IL-1β和Caspase-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br> 结果:<br> 1.与造模6周相比,造模8周时,模型组大鼠肝指数明显升高,HE染色可见肝细胞核界限不清,肝索排列紊乱,产生空泡及气球样变,NAS显著增加,AST、ALT、TG、TC和LDL-C显著增加,HDL-C明显降低(P<0.01)。给药1周后各给药组大部分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2周时,与模型组相比,25 mg/kg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50 mg/kg组TC、TG、ALT和AST显著降低(P<0.05),100 mg/kg组大鼠肝指数、ALT、AST、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1),HDL-C升高(P<0.05),150 mg/kg组大鼠能显著改善生化指标和病理情况,降低NAS(P<0.01)。<br> 2.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发现模型组大鼠体型肥硕且毛发枯黄,病理结果显示,大鼠细胞核边界模糊,肝细胞结构变形,肝小叶界限模糊,肝索排列紊乱,肝内出现空泡及气球样变,周围炎性细胞浸润,NAS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红色脂滴,颜色较深,融合成片;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核结构清晰完整,肝小叶排列整齐,NAS降低,脂滴减少,其中黄芩苷镁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P<0.01)。<br> 3.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我们发现黄芩苷镁可改善NASH大鼠的肝损伤、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反应。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 ALT、AST、LDL-C、TC和TG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镁能显著降低AST、ALT、LDL-C、TC和TG含量,提高HDL-C含量(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MPO活性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能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MPO活性,其中黄芩苷镁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显著(P<0.01)。<br> 4.通过检测肝组织中的炎症因子,发现黄芩苷镁可改善NASH大鼠的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干预可显著降低促炎因子IL-6和IL-1β水平,提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同时降低NLRP3、TNF-α、Caspase-1、IL-18和IL-1β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其中黄芩苷镁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最明显(P<0.01)。<br> 结论:<br> 1.造模8周比6周更接近于NASH模型,给药2周对NASH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更明显;以50 mg/kg和150 mg/kg作为给药剂量,进一步探讨黄芩苷镁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br> 2.黄芩苷镁通过改善脂质沉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HFD诱导NASH大鼠模型发挥治疗作用,且作用明显优于黄芩苷,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IL-1β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