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许斌教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用药规律及相应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今后中医对乳癖的认识及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客观临床依据及丰富的理论基础。<br> 材料与方法:以2020年10月到2021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斌教授门诊的肝郁气滞型乳癖患者为研究对象,录用人数为100例。通过采用MicrosoftExcel建数据表,运用MicrosoftExcel、SPSS25.00与SPSSModeler18.0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剖析出用药频次、用药功效分类频次、四气五味频次、归经频次及各症状体征积分数据(包含有症状体征总积分、疼痛程度积分、肿块硬度积分、肿块范围积分、肿块大小积分)的t值、P值等,以分析出许斌教授的用药规律及其临床疗效。<br> 结果:<br> 1.对纳入100例病例用药情况进行统计:所涉及中药79味,总用药频次1854次,按照频次大于15次的中药进行统计获得高频中药26味。<br> 2.对中药用药频次大于15次的进行药效类别分析表明:共应用到8种,由高到低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br> 3.对中药用药频次大于15次的进行中药气味及归经分析指出:四气共用到4种,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性、温性、平性、凉性;五味共用到5种,从大到小排序为甘味、辛味、苦味、酸味、咸味;其中寒性药、甘味药、辛味药使用最甚。归经共涉及到9种,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经、心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大肠经、三焦经。<br> 4.对中药用药频次大于15次的进行药物间聚类与关联分析表明:中药可聚成5类。①香附、郁金、柴胡、瓜蒌、白芍、半夏、牡蛎、夏枯草;②川芎、生地、当归、赤芍、山慈菇、皂角刺、鳖甲;③延胡索、枳壳、竹茹;④墨旱莲、女贞子、菟丝子;⑤酸枣仁(炒)、合欢皮、远志、柏子仁。<br> 5.对患者中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患者用药治疗前后(t=42.21,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r> 6.对患者中药治疗前后临床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分别可以看出患者用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t=52.08,P=0.000,P<0.01)、肿块大小(t=24.10,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中药治疗前后临床肿块硬度、肿块范围症状体征积分进行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分别可以看出患者用药治疗前后肿块硬度(Z=-7.048,P=0.000,P<0.01)、肿块范围(Z=-7.875,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可说明患者运用中药治疗后效果明显。<br> 结论:<br> 1.对高频药物统计分析可总结出:许斌教授在中药用药上,从功效类别看,补虚药居首位,其次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居多;从中药气味看,可得出寒性药物与甘味药、辛味药为先;从归经看,肝因肝用,肝经药物稳居为首;对高频药物间关系分析可得:山慈菇、女贞子、墨旱莲、川芎、生地、当归、皂角刺等应用最多。<br> 2.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病位虽为在乳房,但其发生与肝经密切相关;临床上发生乳癖(肝郁气滞型)多与肝气郁滞、气结血瘀密切相关。<br> 3.许斌教授对于门诊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专人专方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可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疗效与改善(包含有患者疼痛程度,肿块硬度、范围与大小)。<br> 4.通过对高频药物的用药规律与对其临床疗效观察进行总结后,可以获得出许斌教授对于乳癖(肝郁气滞型)中医治疗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散结消肿,同兼健脾益肾。许斌教授多年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着重突出“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消”[19]与“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且行之有效。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