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本研究根据《黄帝内经》“以痛为输”理论,客观评价痛点深刺对比浅刺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探索针刺的适宜深度。<br> 方法:<br>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要求的66名颈肩肌筋膜炎患者分成了试验组(深刺)和对照组(浅刺),各33名。两组干预均为每周3次,共2周。治疗之前、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分别通过简易版McGill疼痛评测问卷、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检测量表和肩关节功能指数测试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与评价。治疗结束后的第2周通过简易版McGill疼痛问卷随访。<br> 结果:<br> (1)基线分析: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O.O5)。<br> (2)总有效率:痛点深刺组和痛点浅刺组分别为96.9%、83.3%,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br> (3)简易版McGill疼痛评测问卷:在1疗程、2疗程后两组的组内比较得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1个疗程后深刺组得分明显低于浅刺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2个疗程后,两组间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O.O5)。<br> (4)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在1疗程、2疗程后的两组组内比较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治疗1疗程、2疗程后两组组间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O.O5)。<br> (5)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在1疗程、2疗程后的两组组内对比评分均增高,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O.O5);1个疗程后两组组间的分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O.O5);2个疗程后深刺组的分数高于浅刺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br> (6)随访情况: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简易版McGill疼痛评测问卷显示两组间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O.O5)。<br> 结论:<br> (1)痛点深刺疗法与痛点浅刺疗法均可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br> (2)在1疗程后的简易版McGill疼痛问卷、2疗程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深刺入肌肉深层的方式疗效均优于浅刺至皮下的方式。<br> (3)综上,针刺痛点的深度与疗效存在联系。深刺至肌肉深层的方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疗效良好,为针刺治疗本病的适宜深度,值得推广与应用。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