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在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及美容效果,评估该术式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并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br> 方法<br>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原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423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441例行传统开放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例数、癌灶直径及美容效果满意度等情况。其中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2天进行评估。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包括皮肤灼伤、皮下气肿、颈总动脉损伤、颈内静脉损伤、术后出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淋巴漏、喉返神经损伤其它颈部感觉及运动神经损伤等。术后出院前评估患者美容效果满意度。采用视觉数字评分系统(NumericalScoringSystem,NSS)评估患者的美容效果满意度。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时要求患者填写颈清损伤指数量表,评估患者颈清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随访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同时行甲状腺区及颈侧区影像学检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br> 结果<br>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组无中转开放手术。实验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77.87±14.02)min长于对照组(59.56±34.81)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及VAS评分(3.1±0.9)均低于对照组(3.3±0.7)分(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及第2天VAS评分(2.1±0.8)均低于对照组(2.5±0.5)分(P<0.05);实验组美容效果评分为(9.2±0.8)分优于对照组(6.1±1.7)分(P<0.05)。实验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77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对照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80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实验组术后皮下气肿及皮肤损伤多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出血多于实验组(P<0.05),其余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3个月随访血清Tg水平、高频超声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实验组Ⅱ区13.0%(55/423),Ⅲ区68.1%(288/423),Ⅳ区65.9%(279/423),Ⅴ区15.8%(67/423);对照组Ⅱ区13.2%(58/441),Ⅲ区63.7%(281/441),Ⅳ区70.7%(312/441),Ⅴ区16.1%(71/441)。实验组术后随访发现7例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复发;对照组术后随访发现12例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共864例临床数据综合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原发灶位置(腺叶上极)、肿瘤直径及被膜累及有关,与原发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无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无关,而与肿瘤直径、原发灶位置(腺叶上极)、肿瘤多灶性、被膜累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被膜累及(OR=1.062,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2.172,P<0.05)、原发灶位置(腺叶上极)(OR=1.062,P<0.05)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br> 结论<br>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肿瘤根治性及美容效果,为具有美容及隐私保护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位置(腺叶上极)及被膜累及均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