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阐明金代医家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内涵,明晰其产生背景、理论性质,分析五类法象总述及所列药物之间的关系,明确张元素乃至易水学派对“药类法象”的运用思路,分析该理论在临床中药学、中医治疗学角度的贡献。<br> 方法:(1)文献研究法。全面收集易水学派诸家文献,以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为中心,进行法象内涵、药物比对、与张氏其他理论如脏腑病机等部分进行串联分析;比较张氏门人对“药类法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2)发生学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形成的哲学背景、学科背景、医家背景。(3)数据研究法,分析五类“药类法象”所列药物的四气五味。<br> 结果:(1)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归属确定及相关理论鉴别:通过研读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之三位易水学派医家的主要传世著作、常与“药类法象”混淆之“法象药理”(《圣济经·药理篇》)与“用药法象”(《东垣试效方》《汤液本草》)理论的相关著作,明确“药类法象”为张元素所创理论,与“法象药理”性质、内涵及运用方式均不同;“用药法象”原指易水学派的“药类法象”之用药思路,结合历史实际,应更多指一切法象用药行为,即包含“法象药理”与“药类法象”。<br> (2)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成因:哲学背景上,认为宋代理学作为哲学背景对金元时期医学研究在研究素养、方法乃至重要医理认知等方面均存在影响;学科背景上,以《神农本草经》修订为主的唐宋本草传习特点推动了“药类法象”这一新的本草分类体系诞生,另有相应时期的医家学术思想影响,尤其是刘完素之影响;张元素个人方面,作为药物认知体系的“药类法象”的建构是张氏脏腑辨证乃至个人医学体系完善的必然需求,也是其对《内经》运气理论及药物气味阴阳认识继承、现实“以教门生”需求的结果。<br> (3)张元素药性认知结构:以气机与气化为核心,另有气味、厚薄与阴阳、功效、主治、炮制、乃至归经等认识共同组成。<br> (4)分析“药类法象”理论:于总述中论证了气机与气化是“药类法象”理论的核心,并对各类法象存在的共性“矛盾”及法象易误读的部分进行统一分析;分述了五类法象基本内涵,运用数据研究法分别对五类法象进行具体气味归 类,发现“风升生”20味药中,不符合“法象总述‘所列性味’”之四气有15味药(占该类75%,下同),五味无所列之酸、咸,有未列之辛及甘味8味药(40%)。“燥降收”21味药中,四气基本符合,有未列于总述之温气1味(5%),五味无所列之淡味,另有未列之酸味3味(14%),未列之苦味及苦酸、苦辛等其它兼味共有10味(49%)。“热浮长”20味药中,气味均基本符合总述,仅有未列于总述之平气1味(5%)、辛苦1味(5%)。“湿化成”21味药中,气味均基本符合总述,四气无所列之热,另有未列之大凉1味(4%),五味仅无淡味,另有未列之甘平2味、辛平1味(共15%)。“寒沉藏”19味药中,四气完全符合总述,五味中有未列之大辛、辛甘2味(10%),另苦平、苦辛、甘酸、咸平共5味稍模糊(27%)。<br> (5)对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价值进行评析,共从中药认知与分类体系、基于气机与气化角度的中医治疗原则及方法之两角度展开。<br> 结论:(1)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性质及内涵:该理论是气机趋势与气化能力视角下的药物分类体系。二者以气味为现实基础,体现的作用趋势是张元素的主要分类依据;功效亦能体现一定作用趋势,为次要分类依据。气机与气化、气味、功效、归经与炮制共同组成“药类法象”体系的建构。建构完成后,五类法象更多体现在“法”层面的价值,即宏观治法、选药用药及治疗目的之法,从而在中医治疗学的原则及方法层面完成了重大革新,是对《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继承与发扬。<br> (2)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成因:其形成与宋代理学影响、唐宋本草积累及变革需求、刘完素学术思想影响密不可分,与其个人学术体系中的脏腑病机之完善需求亦紧密相连,“药类法象”是病机层次完善之后,相应治法与具体用药完善的必然要求。<br> (3)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中存在的部分阐释“矛盾”相关认识,有三个方面:总述方面,本文认为主要是因张元素先有个人法象理解,继而运用《内经》医理对应建构导致。各类法象药物归类方面,本文认为系由功效与性味主次选择导致,性味应为第一依据,性味存在差异时,可从功效切入,反之亦然。功效呈现方面,本文主要持法象趋势下的病理产物观点。<br> (4)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运用:吸收张元素重视气机与气化的治疗学 思想,注重对药物气机趋势与气化能力的掌握,并重视药物对机体相应特质的干预及引导。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