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24小时动态血压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早期预测,及时判断病情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卒中进展的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br> 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入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3例,入院后第一天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发病6小时后至一周内经治疗或未经治疗病情仍继续进展,NIHSS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与非进展组(发病6小时后至一周内未经治疗或经治疗病情平稳,不再进展,NIHSS评分减少、不变或增加小于2分),进展组于第七天病情稳定后再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选取本院门诊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进展组、非进展组及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特点,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br> 结果:<br> 1.11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展性缺血性卒中41例,发生率为36.3[%];<br> 2.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动态血压平均值(除日间平均舒张压外)均较对照组偏高(P<0.05),以进展组夜间平均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及全天平均动态脉压增高更为显著,且进展组24小时平均血压于140~160/85~100mmHg范围内的比例较非进展组明显偏低;<br> 3.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2.7[%],血压昼夜节律形态以反杓形和非杓形为主,非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72.2[%],血压昼夜节律形态以非杓形为主,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占23.3[%],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4.进展组、非进展组中合并有高血压者和无高血压者比较,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第一天与第七天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6.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时高血糖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纤维蛋白原增高、入院时体温升高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11个因素中具有显著差异性的5个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后进入回归模型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既往糖尿病病史、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入院时高血糖,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PIS的影响更为显著(OR值为4.498,可信区间为1.207~16.763)。<br> 结论:<br> 1.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夜间动态血压平均值及全天平均动态脉压偏高,缺血性卒中急性期24小时平均血压过高或过低对近期预后均为不利。<br> 2.无论患者有无高血压病史,只要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则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增加,且随着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现象仍然存在。<br> 3.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为多种危险因素、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往糖尿病史、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入院时高血糖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较高血压对卒中的影响更大。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3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