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调查和分析100名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发病情况,以及分析异常双眼视觉症状患者眼动参数的特点。<br> 方法:<br> 1对高校学生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随机选取100名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学生;<br> 2对所有学生进行双眼视症状主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分数,分成两组:?21分为有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为无双眼视觉症状组;<br> 3对上述高校学生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Worth4点检查、立体视、远近水平隐斜、梯度性AC/A、远近正负融像性聚散、集合近点、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及单双眼调节灵活度检查;<br> 4根据双眼视觉异常诊断标准,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双眼视觉异常发病情况进行科学统计,以及分析双眼视觉症状患者眼动参数的特点。<br> 结果:<br> 1一般资料:高校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1.97±0.82岁,有症状组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2100名高校学生中,23.0%存在不同程度的双眼视觉症状,24.0%存在有某种类型的调节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其中调节异常的检出率为7%,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为17.0%,调节过度(4.0%)和集合不足(8.0%)分别是最常见的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br> 3有症状组调节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br> 4有无双眼视觉症状高校学生的眼动参数比较:<br> (1)远距离分离性水平隐斜:无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0.96?±1.48?,有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1.09?±3.67?,有症状组负值更大,更趋向外隐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2)近距离分离性水平隐斜:无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2.44?±2.61?,有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3.87?±8.41?,有症状组负值更大,更趋向外隐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3)梯度性AC/A: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AC/A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4)远距离水平聚散力:有症状组的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有症状组的负融像性聚散(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除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差异显著(p<0.05),其他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5)近距离水平聚散力:有症状组的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著(p<0.001),负融像性聚散各项结果相近(p>0.05);<br> (6)集合近点: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破裂点、恢复点远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7)调节幅度:有症状组的调节幅度值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著p<0.001);<br> (8)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两组间均值接近(P>0.05);有症状组的负相对调节均值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9)调节反应:两组间调节反应均值相近(P>0.05);<br> (10)调节灵活度:有症状组单、双眼调节灵活度均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著(P<0.001)。<br> 结论:<br> 1高校学生群体中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普遍存在,应引起教育部门更多关注;<br> 2高校学生群体中双眼视觉疲劳症状的发生与性别无关;<br> 3双眼视觉症状可能与集合近点远移,正融像性聚散、AC/A、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下降有关;<br> 4建议在医学验光配镜中,不仅要关注视力的矫正,还要对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正确的配镜处方及进行合理的视觉训练,使其达到清晰、舒适、持久的双眼视觉状态。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