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献 >>
  • 检索发现
  • 增强检索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默认
×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br>   方法:对151例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并对手术方式进行改良。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进行总结。临床特征包括:①总的病例数及男女分布比例②年龄跨度范围、平均年龄及三个年龄段的分布③病变的左右分布情况④病程的跨度及平均病程⑤随访的时间范围及平均随访时间。本组中男61例、女90例、男女比例为1:1.48。年龄30-77岁(平均56.4岁)。左侧58例、右侧93例。V12例、V225例、V316例、V1215例、V2376例、V12317例。病程:4月-30年(平均7.21年)。临床表现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需具备以下4个特征:①疼痛为阵发性,似闪电样,急来骤去;②有明确的扳机点③有明确的疼痛触发动作:如刷牙、咀嚼、洗脸等④可以清楚回忆疼痛的发生经过。非典型患者的特征是:①无明确的扳机点②疼痛为持续性或出现间歇期隐痛③出现面部麻木或浅感觉减退。本组起病时表现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者121例,表现为非典型者30例。手术方法:均采取全麻手术,取耳后“S”样皮肤切口在5~7 c m之间。为了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我们采取了错层式软组织切开的方法。为防止因Teflon隔离片的移位和滑脱,造成手术无效或复发,我们将隔离片做成哑铃状,并用生物胶固定。2例患者无明显压迫血管而蛛网膜粘连明显行蛛网膜松解术。10例无明显压迫且年龄较大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术中所见包括:①责任血管的分布及单一血管的出现频率②神经对血管压迫方向的分布及单一方向的出现频率③神经与血管的接触分为神经根区与非神经根区④是否存在血管压迹⑤减压程度分为减压充分及减压不充分。151例手术患者中可见139例血管与神经有明显的压迫或接触。其中以小脑上动脉为最多86例(56.9%)、小脑前下动脉15例(9.9%)、小脑后下动脉2例(1.3%)、基底动脉4例(2.6%)、静脉压迫6例(3.9%)、动脉联合压迫18例(11.9%)、动静脉联合压迫8例(5.3%)。我们将神经对血管的压迫分为四个方向即头侧、足侧、背侧、腹侧。其中出现较多的为头侧24例(15.9%)、腹侧27例(17.9%)、头侧+腹侧30例(19.9%)。神经与血管的接触区域分为两类:一是位于三叉神经出桥脑的神经根区、二是接触位于非神经根区或与神经无接触。<br>   结果:发现129例接触位于神经根区,22例在神经根区无接触。本组患者中有明显血管压迹者19例(12.6%),其中男9例、女10例。减压分为充分和不充分两种:充分减压是指压迫血管被彻底分离和移位,置入的Teflon棉能确保血管不再回复,而且三叉神经根获得解剖复位;减压不充分可由于多种因为引起,如粗大的静脉压迫并与神经根粘连,术中不能完全分离;压迫血管穿行于神经纤维之间;压迫血管分出一至数支穿动脉进入脑干。为了防止发生脑干缺血,无法充分分离和移开血管;三叉神经根由于长期而严重的压迫被拉长和萎缩,微血管减压术后不能实现解剖复位。151例患者中133例减压充分,18例减压不充分。手术效果[8]包括①立即缓解:术后1天内疼痛完全消失②延迟缓解:术后疼痛逐渐减轻,最终完全消失③明显减轻:术后仍需服用小剂量卡马西平才能控制疼痛④疼痛改善不明显或无效。分别对年龄、性别、病程、病侧、症状是否典型、疼痛分布情况、责任血管分布、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方向、血管与神经的接触区域、血管压迹、减压程度进行总结。先将可能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病侧、疼痛分布区域、责任血管、压迫方向因素被排除(P>0.05),然后再对病程、年龄、临床症状、接触区域、血管压迹和减压程度进行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1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121例(80.1%),不典型三叉神经痛30例(19.9%)。术后平均随访2.5年。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110例(72.8%)、延迟缓解25例(16.6)%、明显减轻13例(8.6%)、无效3例(2%)。<br>   结论:性别、病侧、疼痛分布区域、责任血管、压迫方向与疗效无明显密切相关,而病程长、年龄大、症状不典型、神经根区接触、血管压迹不明显及减压不充分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更多
广告
  • 浏览0
  • 下载0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