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血管改变及复发转移的部分因素,用以指导肝癌的介入治疗。 方法:对我院1997-2007年间的98例经过2次及2次以上 TACE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观察侧支循环形成与肿瘤部位、治疗次数的关系,多次治疗后肝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不同栓塞方法对肿瘤供血血管的影响,患者肝功能分级、HBsAg、肿瘤类型、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形成与栓塞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结果: 1.出现侧支循环45例,其中肝外侧支循环31例,肝内侧支循环14例(其中叶间侧支循环8例,叶内侧支循环6例),寄生性供血16例,侧支供血29例。 2.随着介入治疗次数的增加其肝外侧支循环发生率增加,发生率分别为10.2%(第1次)、13.7%(第2次)、24.1%(第3次)、35.7%(第4次)、75.0%(4次以上)。对介入治疗次数与肝外侧支循环发生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1.p<0.01,说明肝外侧支循环发生率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3.肝外侧支循环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发生在肝脏5、6段的肿瘤侧支循环分别为胃网膜右动脉6条、右膈下动脉3条、肠系膜上动脉2条、胆囊动脉1条、胃十二指肠动脉1条、胃左动脉1条、右肾上腺动脉1条;发生在肝脏7、8段的肿瘤侧支循环分别为右膈下动脉7条、肠系膜上动脉4条、胃网膜右动脉3条、胃左动脉3条、胃十二指肠动脉1条、肋间动脉1条:发生在肝脏左叶的肿瘤侧支循环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3条、胃左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1条、胃网膜右动脉1条、胃短动脉1条。 4.肝动脉狭窄闭塞19例,其发生率分别为11.8%(第2次)、20.7%(第3次)、35.7%(第4次)、50.0%(4次以上)。对肝动脉狭窄闭塞发生率与治疗次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1,p<0.01,说明肝动脉狭窄闭塞发生率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5.我们将所用栓塞方法分为三种(见2.2介入方法),对不同栓塞方法栓塞后的血管再通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组2与组3的血管未再通率明显高于组1,而部分再通及完全再通率明显低于组1。 6.对原发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动静脉瘘、HBsAg(+)、肝功能差是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门脉癌栓、HBsAg(+)、肝功能差是肝癌TACE术后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侧支循环形成、栓塞后肿瘤血管再通是肝癌TACE治疗术后复发转移的直接原因,肿瘤侧支循环形成与肿瘤发生部位、栓塞治疗次数有关,栓塞后肿瘤血管再通与所用栓塞方法有关。另外,肝动静脉瘘、HBsAg(+)、肝功能差是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门脉癌栓、HBsAg(+)、肝功能差是肝癌TACE术后转移的危险因素。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4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