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fiva L.)为豆科多年生牧草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冠心病、增强免疫力以及抗癌等活性功能。目前,苜蓿中含量高的活性成分还未明确,其黄酮的检测方法还未形成,并且紫花苜蓿黄酮成分的影响因子还不十分清楚。本论文在紫花苜蓿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紫花苜蓿黄酮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不同来源的紫花苜蓿进行黄酮含量分析,旨在为紫花苜蓿的育种、人工栽培、产品开发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紫花苜蓿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北京地区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氯仿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共纯化鉴定出12个化合物:黄酮3个(苜蓿素、芹菜素、7,4′-二羟基黄酮),皂苷1个(soyasapogenol B-3-O-β-glcA),生物碱1个(小檗碱),蒽醌2个(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有机酸3个(邻羟基苯甲酸,顺式对羟基肉桂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甾醇1个(胡萝卜苷),脂肪醇1个(三十烷醇)。其中,小檗碱、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soyasapogenol B-3-O-β-glcA是首次从苜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二、苜蓿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立了紫花苜蓿样品处理方法,建立了苜蓿总黄酮和主要黄酮的分析方法,为苜蓿产品的质量控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优化的样品处理方法为:50倍量的70%乙醇在45℃下超声提取60min;HPLC色谱条件为:Symmetry柱,柱温3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40n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溶液(PH=2.80)系统,梯度变化为:0min时乙腈:磷酸溶液=5:95,5min时乙腈:磷酸溶液=5:95,10min时乙腈:磷酸溶液=10:90,25min时乙腈:磷酸溶液=19:81,50min时乙腈:磷酸溶液=20:80,60min时乙腈:磷酸溶液=20:80,100min时乙腈:磷酸溶液=32:68。 三、环境因子对紫花苜蓿黄酮含量的影响从采收期、品种和温度三个方面对苜蓿黄酮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 1、品种对紫花苜蓿总黄酮含量影响的显著。同一采收期的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之间叶黄酮含量差异显著;茎黄酮含量除美标304、改革者与费纳尔,阿波罗与全能之外,其余各组差异显著;茎叶混合品中只有费纳尔与其余八个品种,爱维兰与除美标304之外的六个品种差异显著(P<0.05)。 2、采收期对紫花苜蓿的黄酮含量有显著影响。在6月、8月、10月三个采收期的黄酮含量,除爱菲尼、爱维兰之外,其余各组均达显著水平(P<0.05)。总黄酮含量以10月采收的样品最高;芹菜素和苜蓿素的含量以8月采收的样品最高,采收期对7,4′-二羟基黄酮含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品种中变化规律不同。 3、温度对紫花苜蓿黄酮含量的影响显著。同一紫花苜蓿品种不同温度处理组的总黄酮和黄酮单体含量差异显著(P<0.05)。“xm2056”总黄酮含量在2-8天内均有所增加, 7,4′-二羟基黄酮的含量在10℃和30℃处理组中第四天出现瞬时增加,在20℃处理组中第6天有所增加。3个温度组芹菜素的含量在2-10天内变化幅度不大。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22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