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汉果根结线虫病在广西主要产区严重发生,受害的罗汉果一般减产15%~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罗汉果产业的发展。本论文从罗汉果根结线虫病的基础研究入手,对广西临桂等主产区罗汉果根结线虫进行鉴定及生活史调查,在防治方面开展了化学药剂筛选、微生物生物防治,以及杀线虫植物研究。旨在为建立起高效安全的罗汉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1、病原鉴定及其田间种群动态研究采用形态鉴定法,过显微镜对雌虫会阴花纹及其它虫态的特征数据进行观测,初步鉴定罗汉果根结线虫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Chitwood)。通过病原分离与回接鉴定,发现受害薯块上存在线虫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黑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复合侵染现象,线虫与这三种真菌混合接种健康罗汉果后,植株发病提前2~6天,枯萎率增加10~28%。对罗汉果主产区0~60cm土壤进行周年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结线虫阳问种群主要集中在10~30cm的耕层内,这与罗汉果主要根系在田间的分布情况相符;9月份田间根结线虫种群种数量达到901头/100土,12月仅为101头/100g土,种群数量年消长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这与罗汉果根结线虫病在田间发病严重度的季节性相吻合。 2、化学防治药剂筛选通过盆栽试验进行罗汉果根结线虫病化学防治的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0%福气多处理感病的罗汉果苗,对线虫的抑制效果较好,处理30d、60d后防治效果为91.85%、85.76%;其次是1.8%阿维菌(Avermectins),处理30d、60d后防治效果为85.90%、80.18%。 3、有益微生物筛选及田间试验通过室内毒性试验,从担子菌侧耳属的11个真菌中筛选出对罗汉果根结线虫有较好活性的两个菌株:裂皮侧耳Pleurotus corticatus和长柄平菇Plurotus salmoneostram。菌株提取物作用线虫48h,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2%、91.6%。以采摘长柄平菇后的菌渣与培养的菌种混合施放到田间,对根结线虫在田间的两个发生高峰期的虫口抑制率分别为73.71%,64.41%。 4、植物源杀线虫剂研究 ①通过室内筛选试验,从10科15种供试植物中筛选出对罗汉果根结线虫有强毒杀活性的植物乌桕,鸟桕叶乙醇提取物对罗汉果根结线虫的毒杀作用可达到91.94%;采用“毒力测定”及盆栽试验进行了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对罗汉果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含具有较强毒杀线虫活性,浓度2.5g/L、处理48h活性最强,对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3.13%,毒力回归方程、LC50分别为y=0.4114+1.8191x和333.01mg/L;对卵的抑制孵化率为85.59%,毒力回归方程、LC50分别为y=2.5183+1.0602x和219.22mg/l;乌桕叶乙醇提取物稀释100倍、1000倍、10000倍后处理接种了罗汉果根结线虫的番茄苗,植株平均根结数分别为12.5±3.84,20.17±4.01,31.8±5.09,均显著低于对照(5%乙醇水溶液)的平均根结数62.5±5.53,株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8.10%、21.07%、12.23%,植株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33.07%、15.31%、2.73%。可见,乌桕叶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增加盆栽番茄地上部植株高度、鲜质量和根长,降低番茄根结数,降低病级,盆栽控制效果良好。 ②通过观察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处理过的罗汉果根结线虫卵及幼虫的发育进度,来研究提取物对罗汉果根结线虫胚胎及胚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线虫卵只有15.43%能发育至一龄幼虫,而对照组有89.43%可发育至一龄幼虫;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处理感病的番茄苗可使可根结线虫初侵染推迟4d,二龄幼虫侵入根内到根内出现雌成虫的历程推迟3d。可见,乌桕提取物对罗汉果根结线虫的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均有抑制作用。 ③通过“Ellman法”来考察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对线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处理组及对照组OD值分别为0.032和0.086,两者差异显著,可见乌桕叶提取物对根结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采用“羟胺法”来测定乌桕叶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线虫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及对照组乙酰胆碱含量分别为1.6078 mmol/L、0.2126 mmol/L,处理组高于对照,且两者差异显著,可见提取物处理线虫后,线虫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3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