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amili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FHC)是一种心肌肌小节基因相关疾病,单一责任基因突变即可致病。患者可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室肥厚、黑朦、晕厥、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猝死。发病人群中家族性发病者约为55%,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近年来国内外针对FH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步入分子生物学水平,已发现FHC有至少15种致病责任基因,其中β肌球蛋白重链(MYH7)是肌小节的主要成分之一,30%-50%的FHC是由MYH7基因突变所致。而目前有关安徽地区FHC的基因分布和基因突变数据库尚未见系统研究。目的:目前针对安徽地区FHC致病基因分布、基因型等研究报告较少。我们选择MYH7基因为候选基因,对安徽汉族FHC家系MYH7基因进行测序研究和分析,研究安徽地区FHC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分布,并结合其临床表现,探索MYH7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临床前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做到早期预防,以期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作出患病风险预测及预后估计。 方法:收集3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成员共计37人),均来自安徽地区,3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年龄42-51岁。每例患者其家族中至少两人发病。对照组为5例健康志愿者(均为安徽汉族,男3例,女2例, 42-66岁,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用碘化钾法常规提取外周静脉血白细胞DNA,于-20℃保存。根据文献报道设计MYH7基因3-26号外显子含侧翼内含子序列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3例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基因组DNA,将所扩增的外显子的PCR产物均按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反应,应用具有突变位点的目的片段的扩增引物序列,扩增突变先证者家系中其他成员和5例正常人的的DNA目的片段(无论是否诊断为HCM),PCR产物按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反应。运用chromas程序及Nucleic Acids Research提供的正常人MYH7基因外显子标准序列(genebank)来分析、对照测序结果,检测确定突变位点。 结果:在3个FHC家系先证者中,发现一先证者MYH7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其18外显子nt2013(基因组12624位)C缺失、nt2025(基因组12636位)C插入,从而导致其第671位氨基酸发生同义突变即精氨酸(CGC)一精氨酸(CGT),其后续氨基酸均发生编码错误,表达异常蛋白。随后对其家系进行突变筛选,结果在其先证者家系中又发现2例携带该突变,其中1人发病。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此突变。 结论:首次在我国汉族人中发现MYH7基因18号外显子nt2013C缺失、nt2025C插入移码突变,此突变在该家系表现为终生外显率较高,发病较晚,多数中年以下者病情相对较轻,无晕厥史,有的年青人尚可无症状。在3个FHC研究中,发现1个家系为MYH7基因基因的突变,另外2个家系未发现同样突变,反应了HCM的遗传异质性。具有相同突变的家系成员可有不同表型,临床表型差异较大,提示可能有一些环境因素、修饰基因因素等参与了FHC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这些临床表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