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标出现时,视线可能会转向该目标,或保持不动,或转向其他位置。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能够对目标进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外源性和内源性视觉空间注意、眼跳准备与目标加工密切相关.本研究结合眼动追踪和ERP技术,采用tial-to-trial范式,系统探讨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保持注视三种任务条件下指导语阶段、外源线索反应准备阶段和反应阶段的神经活动特点。本研究用随机呈现的三种不同颜色的中央“十”字表示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保持注视三种任务类型,并用随机出现在左侧或右侧的闪现作线索,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出现在线索位置的目标进行反应,同时辨别目标的形状(圆形或方块)。有1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 眼动数据结果表明,反向眼跳的潜伏期大于朝向眼跳的潜伏期。脑电结果分析发现,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保持注视三种任务类型在在指导语阶段、外源线索提示准备阶段、反应阶段都存在差异。在指导语阶段,保持注视任务在400ms之后,指导语诱发的晚期正向波幅比两种眼动任务的波幅更大.在准备阶段,外源提示更倾向于自动加工.表现为对侧大脑加工优势.三种任务条件下,对外源线索的加工阶段具有一致性,具体过程包括:(1)觉察到刺激闪现在左侧或右侧;(2)眼跳准备;(3)抑制眼跳:(4)加工要注意的位置;(5)做好准备。抑制注意转移。在加工早期阶段,保持注视任务在两侧额叶的ERP成分比两种眼动任务更负;在晚期阶段,保持注视在中央电极位置的CNV比其他两种眼动任务的波幅更小。在反应阶段,在目标对侧顶区的P1和N1分别反映了对目标位置的觉察和形状的辨认。在两侧顶区,保持注视条件下P1波幅大、N1波幅小;反向眼跳则P1波幅小、N1波幅大。在目标同侧顶区,反向眼跳的N1比其他两种任务更负。在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对侧额区,服跳执行前出现了ASDP成分,而保持注视则没有该成分。 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注视和眼跳任务存在反应定势差异;外源线索与内源线索引起的加工过程不同;反向眼跳和朝向眼跳的反应机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区别:在执行反向眼跳前空间注意发生转移。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9
- 被引2
- 下载4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