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豆[Vignaangularis(Willd)Ohwi&Ohashi]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作物,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占有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小豆一直被看作是“小作物”,基础性研究相对比较落后,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也较低。本研究构建了能够代表全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小豆核心种质,并利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两种方法评价了这套小豆核心种质,旨在了解我国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情况,为有效利用小豆种质资源及深入探讨小豆在我国的起源、传播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表型数据,以类平均法聚类构建了中国现有小豆核心种质,共435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8.92%,涵盖98.3%的表型变异类型,控制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的相互适应的遗传复杂性在核心种质中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持。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表型频率分布、Chi平方测验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小豆核心种质可以作为整体资源的代表性样本,在小豆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依据对12个重要形态性状的鉴定数据,分析了396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中国小豆12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158,其中湖北、陕西、安徽三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1.653、1.554、1.544,推断此相邻三省为我国小豆的多样性中心;将396份小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组群,第一组群全部为东北地区资源,第二组群包括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资源,第三组群以长江流域资源为主,第四组群以西南地区资源为主;将22个群体划分为五大部分,与四大组群的划分基本相似,只不过对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细分;中国小豆种质资源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地域性。 3、依据SSR分子标记鉴定数据,对375份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从小豆及其近缘种绿豆、豇豆、普通菜豆SSR标记中共筛选出13对具有多态性引物,可用于中国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小豆SSR7对,绿豆SSR4对,豇豆SSR1对,普通菜豆SSR1对;中国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PIC平均为0.561,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4~19个,平均为10.23个;将375份小豆资源划分为11个组群,来自不同省份的小豆资源相互交错聚为一类,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将20个群体划分为六大部分,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日本资源聚为一组,陕西、湖北、江苏、湖南和四川资源聚为一组,北京、山西、河北和天津资源聚为一组,山东、河南、甘肃和安徽资源聚为一组,贵州和云南分别独自成为一组,聚类结果与小豆生态分区间有明显的联系;与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资源相比,东北地区小豆资源与中南部地区资源的遗传关系较近。 4、SSR数据显示,湖北、陕西、安徽三省资源的多态信息含量(PIC)最高,分别为0.687、0.640、0.621,与形态性状数据相吻合,从分子水平上得到了验证,且湖北资源与陕西、安徽资源基因交流频繁,推断湖北、陕西、安徽是中国栽培小豆的起源地或多样性中心。日本和东北地区资源与陕西资源关系密切,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资源与安徽资源关系密切,推断中国栽培小豆从起源地向东北地区传播时陕西可能是一条重要途经,而向黄河中下游、华北地区传播时安徽可能是一条重要途经。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云南的栽培小豆也可能另有起源地。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