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在海南岛东岸和南岸采集了滨珊瑚进行生长参数和氧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用实测和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对珊瑚生长层和生长参数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滨珊瑚存在年、半年、季和月四种级别的生长层,它们大多与光照的相应的变化周期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以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或6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季层高密度带为年最高密度带,最低密度带形成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珊瑚生长参数变化趋势是近几十年来密度减小、生长率增大,这一特征最明显地发生于最近20年,其中突然的变化是1986-1987年,这一趋势与近年来全球升温和大气CO2增加趋势是一致的;多数珊瑚钙化率近几十年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与CO2增加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光照、温度、大气CO2和水深等因素在南海北部珊瑚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br> 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滨珊瑚的δ18O值季节和年际变化在冬季风盛行的季节里主要受表层海温控制,而在夏季δ18O值与表层海水盐度显示较好的相关性。海水的盐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与夏季风降水量相关,指示着夏季风降水对海水和珊瑚氧同位素组成季节与年际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在年代际趋势变化上,珊瑚δ18O值与大区域的盐度变化相一致,并且与当地降水关系不大,可能说明了珊瑚δ18O值年代际变化受大区域海洋环流和水文气候影响。珊瑚δ18O值空间变化与海水盐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一致,可能说明了主要受大区域降雨和淡水注入控制的海水成分对南海北部珊瑚δ18O值空间变化的主导作用。<br> 珊瑚δ18O和δ13C值季节性变化明显失调,而珊瑚δ13C值与日照的季节性变化基本上同步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特征说明了日照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珊瑚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过去30年珊瑚δ13C值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是1986—1987年间突然减小,这与光照的变化在时间和统计特征上都有一致性,但这一突变与云量变化关系不大,可能与光照变化有关。近几十年珊瑚δ13C值存在着明显变小的趋势,这与大气CO2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一致,指示了大气CO2变化对珊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的作用。<br>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5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