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常用镍铬合金表面进行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在中性人工唾液浸泡3天、7天,经过7天浸泡后的试件再经过2小时短暂的酸性及中性人工唾液处理,以及处理后在中性人工唾液中继续浸泡7天,对各组析出液的镍离子浓度进行检测,进而对镍铬合金表面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耐腐蚀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探讨,为改善镍铬合金表面性状提供理论依据。<br> 方法:<br> 1.制作合金试件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口腔铸造镍铬合金。将成品直径0.9mm的镍铬合金圆柱体线切割成5mm×5mm×25mm的长方体36个,36个合金试件均无肉眼可见的变形和沙眼。单个试件表面积为5.5平方厘米。将合金试件全部表面按照临床镍铬合金铸造全冠的标准打磨抛光。抛光后的合金试件以酒精棉球擦拭掉表面杂质,肥皂水清洗,高温蒸汽清洗。随机选取18个试件表面采用常温纳米技术高分子气相沉积(CVD)法镀制纳米非晶金刚石膜8min(膜厚50nm)。<br> 2.合金分组与浸泡配制pH6.8;pH4的B、C两种人工唾液。将镀膜组分为实验组Sa、Sb、Sc三组,未镀膜组分为对照组Da、Db、Dc三组,每组6个合金试件,实验前期:将Sa、Da组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浸泡3天,将Sb、Sc组和Db、Dc组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浸泡7天,取析出液;实验中期:再对浸泡7天后的合金试件分别用B、C三种人工唾液进行2小时的处理并取析出液,即将合金试件Sb、Db组在pH6.8人工唾液B中浸泡2小时;Sc、Dc组在pH4人工唾液C中浸泡2小时;实验终期:经过2小时处理的合金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再浸泡一周取析出液。<br> 3.析出液的检测:所有合金析出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r> 结果:<br> 1.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的比较<br> 1.1 实验组在实验前期的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验中期的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终期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r> 1.2 对照组在实验前期的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验中期的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b组<Dc组;而实验终期的镍离子析出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r> 2.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br> 2.1 实验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无镀膜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只与浸泡时间有关,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浸泡三天与七天的镍离子析出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br> 2.2 实验中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析因分析结果为有无镀膜与pH6.8、pH4的人工唾液有有交互效应(P<0.05),与有无镀膜和不同性质的唾液都相关,即无论是在pH6.8还是pH4的人工唾液条件下,实验组与对照组镍离子析出量的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br> 2.3 实验终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无镀膜与不同人工唾液处理后镍离子的析出量无交互效应(P>0.05),只与有无镀膜有关,实验组与对照组镍离子析出量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br> 结论:<br> 1.镍铬合金在正常pH值的唾液中有镍离子析出,析出的镍离子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镍铬合金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能够从一开始的浸泡就有效地降低镍离子的析出。<br> 2.pH值的降低能够增加镍离子的析出量,而镍铬合金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能够耐受酸性人工唾液的腐蚀,有效地保护合金,减少镍离子的析出。<br> 3.人工唾液中的pH值由酸性回复到中性时,镍铬合金镍离子析出浓度也随之减少,而镍铬合金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镍离子析出量则没有明显变化,并且镍离子析出量要比没有镀膜的镍铬合金小。<br>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