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1.评价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br> 2.探讨针刺FD在外周效应机制。<br> 3.提炼针刺得气关键技术环节。<br> 方法:<br> 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FD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安慰针刺组(30例)。评价两组患者基线、治疗1个月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精神心理状态评分,以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的症状积分。<br> 2.机理研究,选择自愿参加相关检查的治疗组病例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8例,检测治疗组病例基线、治疗1个月后,及正常人对照组钡餐胃动力及血清胃泌素水平,评价针刺即刻效应及治疗1个月后的累加效应,并与临床疗效做相关性分析。<br> 3.分析FD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手针太溪穴(主穴)得气情况,提炼针刺得气操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并且进行三组间比较,初步分析得气状态与不同机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br> 结果:<br> 1.(1)近期疗效(1个月),治疗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精神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度分别为:餐后饱胀82.56%、早饱感95.69%、上腹痛92.95%、上腹灼烧感92.08%,主症总积分89.72%,总体症状积分85.16%,SF-36:33.52%,SDS:21.33%,SAS:19.11%,(P均<0.01);对照组分别为:餐后饱胀30.03%、早饱感28.23%、上腹痛14.71%、上腹灼烧感3.58%,主症总积分21.62%,总体症状积分20.33%,SF-36:5.33%,SDS:6.07%,SAS:0.21%(除上腹烧灼感P=0.25、SAS:P=0.8533外,其他指标P均<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远期疗效(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主症积分改善度为93.09%(P<0.01);对照组为33.92%(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安全性,有3位病人在7-10次后,平时在肢体做特定动作时伴有“电击、麻刺”样针感(1例为内关穴、2例为太溪穴),降低针刺刺激强度及刺激时间后均恢复正常。<br> 2.针刺对胃动力及胃泌素的即刻效应表现为双向调节,但主要趋势为:提高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包括增加胃蠕动速度、频率、波幅和宽度及十二指肠收缩频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即刻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但不能排除钡餐对胃泌素的影响效应。1个月累加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调节:胃潴留液及胃十二指肠逆流消失,血清胃泌素和胃十二指肠动力水平进一步升高至接近正常人水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1个月后,8例患者FD相关症状、生活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3.主穴太溪穴:针感发生频数和强度由高到低顺序为:(1)电击感为最主要针感,高频率高强度;(2)麻刺感,次高频率中等强度;(3)胀满和酸痛,中频率低等强度;(4)麻木、沉重、压感、热感,低频率极低强度。感觉传导发生率:96%-100%,肢体反应发生率:79%-100%。病人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得气状态略有差别,但规律不明确。<br> 结论:<br> 1.本研究显示针刺治疗FD近期疗效明显:从整体上改善症状、生活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并排除了安慰剂效应;远期疗效稳定;初步观察表明针刺FD安全。<br> 2.针刺治疗FD可能外周效应机制初步为:针刺即刻双向调节;治疗一个月后累加效应可明显提高FD患者胃动力和血清胃泌素水平接近至正常人,进而改善FD症状,发挥临床疗效。<br> 3.针刺太溪穴得气关键技术环节初步经验为:得气要求伴随电击感向远端传导,同时有相应肢体反应。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9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