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唑酮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DMI),对植物体内麦角甾醇合成具有抑制作用。本论文以斑马鱼为受试对象,评价了三唑酮对斑马鱼胚胎-幼鱼阶段暴露产生的胚胎发育毒性。胚胎急性毒性结果表示三唑酮对斑马鱼胚胎毒性为低毒,2μg/mL,和4μg/mL暴露后斑马鱼胚胎呈现出致畸效应,主要表现为躯干弯曲、游囊关闭等畸形现象。通过窗口试验及运动行为等综合指标的检测,进一步对致畸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推测自主运动减缓从而影响孵化是导致畸形现象产生的可能机制,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潜在机制还需通过其他实验进一步进行研究。另外,通过检测斑马鱼运动行为评价其可能具有的潜在神经毒性效应,主要包括24 hpf的自主运动和120 hpf游动能力,初步证实了三唑酮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具有神经毒性效应,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br> 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出发探讨三唑酮对斑马鱼内分泌-生殖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了三唑酮对斑马鱼胚胎甲状腺激素T3、T4的影响,进一步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β)、甲状腺激素核受体(TRα和TRβ)、脱碘酶(D1和D2)的基因表达量水平进行了测定,解释其可能存在的干扰机制。结果显示三唑酮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具有一定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主要表现为诱导促甲状腺激素TSHβ基因表达量升高,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导致体内T4水平升高。同时抑制了脱碘酶D1,使得T4到T3之间的脱碘转化受到抑制,导致T3水平降低。T3在体内只有进入靶细胞后,与甲状腺激素核受体TRβ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受体TRβ的基因表达量也受到抑制。T3的生物活性是T4的3-5倍,另外它与甲状腺激素核受体TRβ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三唑酮暴露后降低了斑马鱼体内甲状腺的生物活性。<br> 从性腺发育和生殖功能出发探讨三唑酮对斑马鱼内分泌-生殖系统造成的影响。将斑马鱼亲代F0代整个生命周期长时间暴露于三唑酮,为三唑酮的生态毒理学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对斑马鱼亲代F0代的内分泌一生殖系统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三唑酮对斑马鱼种群数量、体重体长等生长指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通过性腺组织学观察,发现三唑酮对卵巢、精巢的重量没有影响,但是三唑酮处理组雌鱼卵巢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发育不成熟。从性别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三唑酮处理后,斑马鱼种群出现雄性化的现象,结合Vtg基因表达量也受到抑制,推测三唑酮暴露后斑马鱼种群出现雄性表现型增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三唑酮具有芳香酶抑制剂的特性,使其干扰了斑马鱼的性别发育,导致种群中雄性表现型增多的现象。<br> 斑马鱼整个生命周期暴露于三唑酮后又进行了配对产卵试验,从整体角度研究了三唑酮对斑马鱼繁殖的影响效应并作了初步的判断,三唑酮处理组雌鱼产卵次数减少,表明抑制了交配行为,导致产卵数量降低。雌鱼产卵降低还与卵巢发育不成熟相关,另一方面,雄鱼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降低等因素也影响了配对产卵试验。<br> 另外,本论文通过三唑酮亲代F0整个生命周期期暴露后对子代F1代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死亡率三个指标的观察,从亲代和子代二世代角度深入研究三唑酮对斑马鱼的内分泌-生殖毒性。结果显示亲代处于0.5μg/mL浓度三唑酮暴露后对子代F1胚胎的受精率显著降低,进一步影响孵化,最终导致死亡。结合雄鱼精子质量的试验,表明亲代雄鱼精子质量显著降低,包括精子活力和精子密度,导致了子代胚胎受精率降低。0.125μg/mL和0.25μg/mL浓度三唑酮亲代F0处理后对子代F1胚胎受精率、孵化率、畸形率未发现任何影响,但其是否具有其他毒性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38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