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br>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的表现为对称性、多个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可引起关节肿痛,晚期出现关节的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预后往往较差。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滑膜增生及多种炎症细胞的浸润,RA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4%,全球为0.5%~1.0%[13]。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其致炎过程极为复杂,是由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等参与的复杂的免疫过程,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br> PEST-containing nuclear protein(PCNP)是一种核蛋白,主要存在细胞核内,这种新型的指环状蛋白是一种具有泛素化能力的蛋白连接酶,参与到蛋白降解的泛素化途径中。目前研究表明其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br> TIPE2(tumor necrosis factor-a induced protein 8 like 2)是2002年新发现的一个维持免疫系统自稳平衡必需的基因之一,属于TIPE家族成员之一,编码的蛋白中含有6个α螺旋和类似死亡效应结构域(death effect domain,DED)的结构域,可以和如Caspase8等含有DED结构域的蛋白结合,发挥抑制凋亡的作用[2]。最近的研究证实,TIPE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在糖尿病肾病中表达量也显著升高。这提示TIPE2或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br> 调控分子PCNP、TIPE2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目前少有报道,我们的实验将研究二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并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br> 目的<br> 探讨PCNP、TIPE2在牛二型胶原(CII)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小鼠(CIA)脾脏及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并为RA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br> 方法<br> 1.用完全弗氏佐剂和牛Ⅱ型胶原注射DBA小鼠,建立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br> 2.采集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质;<br> 3.利用PCR技术检测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和对照组脾脏,以及RA病人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CNP、TIPE2基因表达差异;<br> 4.利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和对照组脾脏,以及RA病人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CNP、TIPE2蛋白表达差异;<br> 5.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类风湿关节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CNP、TIPE2基因表达差异。<br> 结果<br> 1.成功诱导出DBA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诱导成功率为100%。<br> 2.PCR检测到PCNP、TIPE2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小鼠脾脏中和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高于对照组;<br> 3.Westernblotting检测到PCNP、TIPE2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小鼠脾脏中和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高于对照组;<br> 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PCNP、TIPE2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病人活动期较稳定期表达量更高。<br> 结论<br> 1.PCNP、TIPE2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小鼠模型脾脏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高表达;<br> 2.PCN-P、TIPE2的表达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有可能成为以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5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