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射剂作为一种直接注入体内的剂型,对产品质量的安全性要求也高于其它剂型。部分企业由于缺少质量风险意识,近年来也出现了几起典型的注射剂药害事件,充分说明了企业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br> 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及科学系统的方法。本文以小容量注射剂为例,通过已发生的药害事件及质量公告中出现最多的质量问题为依据,将物料及供应商的控制、可见异物的控制、无菌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并对生产过程中各风险制定了相应控制措施。<br> 1、方法与结果<br> 1.1、物料及其供应商的质量风险控制<br> 以除菌级过滤的定义为依据,制定了企业对物料微生物限度内控标准的依据,建立了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基于过程能力的物料供应商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数据收集、关键属性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和风险系数的计算,对供应商的质量风险进行了量化,便于控制与采取措施。<br> 1.2、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的风险控制<br> 通过对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种类的分析,将可见异物中占最大比例的玻璃类的可见异物作为研究对象。从玻璃的材质、玻璃与药物的相容性、玻璃安瓿的处理、设备、检查方法等方面分析了风险因素,并针对每种因素制定了控制措施。<br> 1.3、注射剂无菌的控制<br> 将注射剂的无菌保证水平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员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可以净化人员影响的因素,同时对设备在更换规格时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根据物料中微生物的繁殖特性,提出了药液应该控制除菌后到灭菌的时间以降低风险,对采用流通蒸汽灭菌的非最终灭菌工艺采用控制耐热菌的方法是有效的,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注射剂无菌的风险。<br>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br> (1)为企业建立物料的内控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有助于从风险的角度建立正确合理的质量标准。同时对供应商的评估建立了数学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供应商的风险性,为选择供应商提供了理论支持。<br> (2)找出了目前可见异物不合格较多的根源,也为今后注射剂产品包材的选用提供了方法与依据,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可见异物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可以使用先进灯检设备降低可见异物的漏检率,降低质量风险。<br> (3)从一些独特角度对影响注射剂无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生产中容易被忽视但却存在巨大风险的问题与控制措施,有助于更加完善地提高注射剂无菌保证水平。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9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