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尖吻蝮蛇血凝酶及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更合理的应用二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br> 方法:选取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尖吻蝮蛇血凝酶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和联合用药组(D组),共四组,每组25例。A组:给予生理盐水等量;B组:给予尖吻蝮蛇血凝酶1U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C组: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D组:给予尖吻蝮蛇血凝酶1U,乌司他丁1万U/kg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通过监测体外循环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 min(T3)及术后24 h(T4)四个时间点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以及收集、记录围术期各项临床参数,包括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引流量、输血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尖吻蝮蛇血凝酶及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br> 结果:所选取的100例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A、B、C、D组四组术前PLT计数、PT、APTT、TT、FIB、D-D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PLT计数在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T2时,A、B、C、D四组PLT计数水平与术前相比呈现显著性下降(P<0.01),其中,B、C、D三组显著高于A组的PLT计数水平(P<0.001);在T3时,A、B、C、D四组的PLT计数水平较T2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然而B、C、D三组的计数水平仍显著高于A组的计数水平(P<0.001);在术后24h后,四组间PLT计数水平已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术前PLT计数水平仍有显著性下降(P<0.01)。四组在不同时间点PT、APTT和TT变化情况:T3时,A、B、C、D四组PT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1),其中,B、c、D三组PT较A组有显著性降低(P<0.01);术后24h,四组PT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3时,A、B、C、D四组APTT显著性增加(P<0.01),而B、C、D三组APTT较A组有显著性降低,其中,尖吻蝮蛇血凝酶组与对照组差异小于乌司他丁组和联合给药组(P<0.01和P<0.001);术后24h,四组APTT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T变化情况与之前结果不同,在T3时,B、C、D组均较术前呈现出显著性缩短(P<0.001),而对照组则与术前相比则有显著性延长(P<0.001),因此在T3时,B、C、D组TT较A组有显著性的缩短(P<0.001),这种巨大的差异在术后24h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在不同时间点FIB和D-D变化情况:T3时,四组FIB含量有轻微降低,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h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D含量,四组在T2时较术前有显著性上升(P<0.01),但B、C、D三组较A组有显著性降低,其中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D-D含量差异最为显著(P<0.01),尖吻蝮蛇血凝酶组和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到T3时,四组D-D含量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B、C、D三组较A组仍有显著性降低(P<0.05);这种显著性差异在术后24h消失(P>0.05)。另外,术后引流量B、C、D组较A组呈现显著性降低(P<0.01),且联合用药组较尖吻蝮蛇血凝酶组和乌司他丁组术后引流量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B、C、D组围术期输血量显著降低(P<0.01);且联合用药组与尖吻蝮蛇血凝酶组和乌司他丁组相比,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下降(P<0.001)。四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包括:心脏跳停时间、CPB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r> 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尖吻蝮蛇血凝酶与乌司他丁均能起到血液保护效果,具有显著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作用,且联合用药可以起到相对更好的保护效果。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09
- 被引0
- 下载8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