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2013年公布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侏罗/白垩系界线是唯一一个系一级单位没有GSSP的界线。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其充满了难题和复杂性。菊石,作为中生代生物年代地层学的主要划分基础,在科、属、甚至在种一级水平上的演化,自提塘(Tithonian)期至贝里亚斯(Berriasian)期都表现出了连贯性和强烈的地方性分区特色。其它生物门类如瓮虫类和钙质超微化石,非生物方法,如磁性地层学,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目前还不能够来定义这个界线。<br> 西藏南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据目前研究基础看,西藏特提斯地区有可能成为连接西特提斯与太平洋区的关键部位。西藏南部聂拉木县古错剖面侏罗系—早白垩统地层连续,构造相对简单,化石丰富,被认为是我国研究海相侏罗系——早白垩统沉积的最佳剖面之一。<br> 在古错剖面,界线地层被划分为晚侏罗世的门卡墩组和其之上的早白垩统的古错1-5组。J/K界线的划分在古错剖面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建议将界线放置在古错一组的底部,有人则建议放在古错一组和古错二组之间,还有人建议将界线放置在古错一组的内部。<br> 为了试图解决这一争议,我们对古错剖面开展了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工作。从门卡墩组剖面采集了79块微体样品,从古错一组和二组采集了50块微体样品。从中总共挑选出50块微体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处理。笔者首次在古错剖面12个样品中发现了有孔虫,全部为底栖有孔虫,主要来自于古错一组,共计17属83种(含未定种):Ammobaculites agglutinans,A.coprolithiformis,A.humei,A.areniferus,A.spp.,Ammobaculoides romaensis,Ammodiscus sp.,Astacolus spp.,Bathysiphon spp.,Dentalina jurensis,D.biloculina,D.spp.,Haplophragmium spp.,Haplophragmoides spissus,H.excavatus,H.spp., Lagena spp., Lenticulina spp.,Marginulina spp.,Nodosaria biloculina,N.spp.,Pseudonodosaria sp.,Reophaxcylindracea, R.dentaliniformis,R.metensis,R.nodulosa,R.spp.,Recurvoides spp.,Trochammina sp.,Textularia spp.<br> 根据已发现的有孔虫动物群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古错一组砂岩顶部往上24米处开始已经属于白垩系地层,并暂时将侏罗/白垩系界线放置在古错一组砂岩的顶部。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