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羟甲基胞嘧啶(5hmC)与DNA的去甲基化有关,是DNA分子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多种肿瘤,如肾癌、乳腺癌、胶质瘤等中的总体水平和调控模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染色体10/11易位家族蛋白2(TET2)是一种双氧酶,可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生成5hmC,继续催化生成5-甲酰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TET2突变的发生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常见且影响5hmC水平,而TET2蛋白的表达量和定位情况也与5hmC的水平高低直接相关。研究证实表观遗传学改变也参与了垂体腺瘤的发生,但5hmC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s)中5hmC的水平及改变机制,尚无相关研究证实。NFPAs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治疗困难的肿瘤,有必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br>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NFPAs全基因组胞嘧啶修饰的变化,分析5hmC生成的催化酶TET2编码基因的变异、蛋白表达及定位等对5hmC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索5hmC水平变化的机制。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一,收集样本及临床资料并分组,测定NFPAs和正常垂体全基因组5hmC总体水平;第二,对所有NFPAs样本进行TET2外显子部分区域测序,检测有无变异;第三,进行NFPAs和正常垂体的TET2免疫组化染色。<br> 方法:选取NFPAs57例(57例均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 PLC-ESI-MS/MS)分析和TET2外显子部分区域测序,26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正常垂体6例(5例进行UPLC-ESI-MS/MS分析,1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收集并整理临床资料,NFPAs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组,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术野所见分别独立判断。通过质谱检测的方法比较NFPAs和正常垂体全基因组5hmC的总体水平,通过PCR扩增TET2编码区进行测序寻找变异,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TET2蛋白的表达和定位,表达水平以软件分析的H-score值表示。<br> 结果:NFPAs中5hmC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垂体(0.38‰(0.13~1.23‰) vs2.47‰(0.82~2.86‰),P<0.0001),5caC的总体水平则明显升高(0.20‰(0.04~0.24‰) vs0.16‰(0.14~0.19‰),P=0.005)。5hmC水平低的病例,肿瘤直径更大(34.6±12.7mm vs27.4±8.5mm,P=0.023),Ki-67指数更高(≤3%/>3%的例数分别为9/5 vs16/0,P=0.014)。低5hmC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侵袭性、P53及Knosp分级与高5hmC组无明显差异。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5hmC水平无明显差异(0.44‰(0.15~1.04‰) vs0.35‰(0.13~1.23‰),P=0.30)。测序检测到TET2 c.86C>G、c.5162T>G和c.5284A>G(正链)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对应有TET2 p.P29R、p.L1721W和p.I1762V3个位点氨基酸改变。其中TET2 R29组相比P29组5hmC水平明显降低(0.25‰(0.13~0.80‰)vs0.46‰(0.16~1.23‰),P=0.013), TET2 p.L1721W、p.I1762V对5hmC水平无明显影响。NFPAs中5hmC水平和TET2总表达量、细胞核表达量呈中度正相关(r=0.461,P=0.018; r=0.458,P=0.019)。免疫组化样本按质谱检测的5hmC水平高低分成两组,高5hmC组相比低5hmC组TET2总表达量和细胞核表达量明显升高(192.78±79.87 vs129.58±60.18, P=0.032;121.49±49.21 vs80.07±36.68,P=0.023)。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TET2表达量和定位无明显差异。<br> 结论:1、NFPAs存在全基因组5hmC的缺失,5hmC水平越低预示着肿瘤直径越大、Ki-67指数越高,提示DNA羟甲基化修饰的总量降低可能参与NFPAs的肿瘤发生,并且和肿瘤的大小、Ki-67指数相关。2、存在TET2 p.P29R变异的样本5hmC的水平明显降低,TET2 p.P29R变异影响5hmC水平的机制尚不清楚。随着TET2总表达量、细胞核定位的增多5hmC总体水平升高,提示5hmC水平的变化可能受到TET2表达量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