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大肠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总结大肠息肉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及年龄的构成,总结发病情况、息肉数目、息肉大小、好发部位、病理分型特点等与性别、年龄、血脂异常等发病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总结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依据。<br> 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患者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8名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填写大肠息肉临床症状观察表(见附录),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研究结果:<br> 1、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7.5±13.3岁。患病高峰年龄区间为51-60岁,不同的年龄区间男女患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2、复发患者较初次发病患者更易患多发性息肉。且随着年龄增长,患多发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增加。<br> 3、息肉最好发于乙状结肠,其次为直肠、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回盲部。随着年龄的增大,右半结肠发病率随之增加。<br> 4、肠息肉患者以<0.5cm的小息肉最常见,其次为0.5-1cm的息肉,>1cm的息肉较少见。息肉大小分布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br> 5、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多见,腺瘤性息肉以管状腺瘤最常见,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患者最少。绒毛状腺瘤患者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风险最大、管状腺瘤风险最小。大肠息肉患者病理分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br> 6、男性患者血脂异常比率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但血脂异常的相关指标男女无明显差异。血脂异常率及各项指标分布差异与息肉数目和不同的病理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br> 7、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便秘、便血、肛门坠胀、大便溏结不调、头晕乏力、粘液便等。不同年龄段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br> 8、中医证型分布男性以大肠湿热证为主,其次为脾虚湿蕴证、气滞湿阻证。女性以脾虚湿蕴证为主,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br> 研究结论: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为51-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最好发于乙状结肠、直肠。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便秘、便血等。随着年龄的增大,患多发性息肉和较大息肉的风险随之增高。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则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男性患者更易伴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率及各项指标分布差异与息肉数目和病理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最多见,其中男性以大肠湿热证为主,女性以脾虚湿蕴证为主。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2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