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伤寒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幸得王叔和的整理,成无己的注释,此书得以保留,并在宋朝印刷术的帮助下得以广泛流传。其论宗于《素问》,其用法于《汤液》,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完整地结合起来,可谓开创了后世辨证论治之先河。其严谨的理法方药,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对其研究之众,应用之广,不计其数。由此可见,研究《伤寒论》有助于中医的理论学习和临床运用。<br> 然而,自西医东进后,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中医的研究与应用已被逐渐西化,中西医结合基本以西医为主导;同时,中医的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师承转以学院的授课为主,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随着老一辈中医的离逝而流失,故此,如何与西方科学接轨,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保留中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使其更为完整、更科学化,是我们这代中医的使命和责任。<br>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伤寒论临床教学的重要基地,教育和科研方面均硕果累累,近年更与燕山大学合作,以创新性的形式概念分析方法进行知识掘挖,可谓对伤寒论的文献研究取得重要的突破。<br> 本文将以此形式概念分析方法为基础,从古今历代医家运用当归四逆汤的经验入手,进行文本掘挖,建立属性偏序结构图,藉由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和分析医家运用当归四逆汤的经验,以求对日后临床和研究上起指导性的意义。<br> 方法:<br> 本研究以现代医案文献研究为主,收集1995-2016年间公开发表于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当归四逆汤的个案报导,并以人工方式搜索出相关的古今医案文献非电子类书藉,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病案数共736份。符合条件的病案均配以代号,先将其代号与年龄、性别、症状、证型、病名、用药和剂量输入EXCEL档案中,建立总数据库,然后按需要分成各“对象—属性”细表,并交由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学文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团队,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建构属性偏序结构图,通过对结构图的分析,从多角度分析历代医家运用当归四逆汤的临床经验:<br> 1.以全部医案为对象,分别以症状、舌脉、辨证、用药为属性,建立各自独立的形式背景。<br> 2.对医案进行筛选:<br> a.根据性别分割出男女的症状子形式背景。<br> b.根据分科分割出骨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的辨证子形式背景及症状子形式背景。<br> c.根据用药分割出主药及加减药物的症状子形式背景。<br> d.根据辨证分割出血虚、风寒外袭、阳虚、气虚、湿阻的症状子形式背景及舌脉子形式背景。<br> 成果:<br> 从初步频次分析发现当归四逆汤较多用于中青年及女性患者,治疗病种以骨伤科、皮肤科和妇科为主,并分别以痹证、雷诺氏病及痛经患者占多数,原方用药选材上芍药以白芍为多,部分用赤芍或两者同用,通草(古称)则以通草为多,部分用木通或两者同用,常用量为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5g,赤芍15g,细辛3g,通草6g,木通6g,大枣12.5g,甘草6g。从初步的关联分析可见,原方中最常用的两味药对是白芍和甘草,并常与桂枝或当归组成三味药团,加减用药方面,常用药对有“生姜、吴茱萸”、“牛膝、鸡血藤”、“附子、干姜”等。<br> 从属性偏序结构图宏观分析发现,当归四逆汤的症状以肢冷为主,常伴随畏寒、肢体麻木、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脉则以舌淡白、苔白、脉细为主,辨证以寒凝为主,或兼见气滞血瘀、血虚等。原方用药上以当归为核心,加上桂枝、细辛、白芍、甘草、大枣为基础,并因应情况选择通草或木通。加味用药上以黄芪为主,且多配伍鸡血藤,另外亦有加附子、川芎、生姜、吴茱萸、牛膝等。<br> 从属性偏序结构图微观分析发现,当归四逆汤多用于骨伤科的寒凝和气滞血瘀证,常以四肢疼痛、肢冷、疼痛遇冷加重、肢体麻木、腰膝痛、全身关节疼痛,舌淡白苔白见症;皮肤科的寒凝和风寒外袭证,常以肢冷伴手足发紫或皮肤痒,苔白脉细见症;妇科的寒凝和血虚证,常以肢冷伴经行腹痛或小腹冷痛,苔白脉细见症。<br> 结论:<br> 研究成果除了得到当归四逆汤的运用规律外,亦展示了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生成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能全面、客观、多层次可视化表示,使大量无规则的原始数据转化成有意义的知识,这将对日后中医专家的经验传承带来生机。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