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鞘翅目作为昆虫进化中最特殊的、最成功的类群,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目前包含160多个科,现生种类多达380,000。对于甲虫来说,膜质的后翅是主要的飞行器官。为了带动相对较重的虫体飞行,后翅必须演化成合适的尺寸才能满足甲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要求。然而,又大又薄的后翅在陆地爬行时很容易受到损坏,尤其出入狭窄空间时,更易受到破坏。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甲虫的后翅发生横向(径向)折叠,可将全部后翅藏于鞘翅之下;当需要的时候,如飞行之前,鞘翅打开,膜质的后翅才会完全展开。本文以甲虫的胸部及后翅为研究中心,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显微CT、高速摄像机等多种成像技术手段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甲虫后翅形态、翅折叠及展开功能以及飞行多态性甲虫胸部的比较形态学三方面展开研究:<br> 1)运用几何形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叶甲亚科82属95种96个昆虫个体的后翅的观察与成像,发现后翅的近端区与远端区(或顶端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与后翅横向折叠相关的区域的形态变化尤为重要,即后翅顶端折叠区的变化相对独立,且对整个后翅的形态变化有重要影响,为有关昆虫翅形态的研究和翅折叠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br> 2)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高速摄像对鞘翅目7科12属12种100多个个体后翅折叠展开行为的观察记录,发现甲虫后翅展开时间与虫体质量呈正相关,且折叠策略的变化与后翅顶端区翅脉的分布与形态十分相关,模拟推演了甲虫后翅展开的液压机制,并认为这种液压机制与充气折纸的机制十分相似;为自动折叠装置的设计与研发等仿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数据积累,如微型飞行器,太阳能电池阵列桨,卫星天线反射器和其他一些空间可展开的结构的设计。<br> 3)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详细描述并对比了4种飞行多态性叶甲昆虫胸部的内外部的形态结构,探讨了飞行多态性对甲虫飞行器官及胸部形态结构的影响。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2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