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br> 本项目研究基于高血压病的发生机制,探讨中药白芥子对高血压血管内皮的影响,观察中药白芥子能否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发挥降压作用,探讨其起效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思路,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提供有力依据,具有中药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br> 方法:<br> 本课题主要研究白芥子对高血压血管内皮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拟行动物实验。购入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50只,按照随机对照原则,使用SPSS26.0软件实现随机化分组,按每组10只,分为SHRs组(给予蒸馏水,10ml/d)、阳性对照组(硝苯地平,2.7mg/Kg/d)、白芥子低中高剂量组治疗(0.5、1.0和2.0g/kg),每日灌胃一次,疗程共8周。拟运用无创尾动脉测压系统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前后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SHRS胸主动脉病理改变情况,以及比较组间SHRS腹主动脉血清给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因子、抗氧化酶、氧化因子及炎症因子指标的改变,运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及中医理论,探讨白芥子对高血压的作用机制。<br> 具体分组如下:<br> 白芥子低剂量组(BL组):SHRs,白芥子水煎液,浓度0.5g/kg/d<br> 白芥子中剂量组(BM组):SHRs,白芥子水煎液,浓度1.0g/kg/d<br> 白芥子高剂量组(BH组):SHRs,白芥子水煎液,浓度2.0g/kg/d<br> SHRs对照组(Model组):SHRs,蒸馏水,10ml/d<br> 阳性对照组(Nifedipine组):SHRs,硝苯地平,2.7mg/Kg/d<br> 本研究过程中所有入组大鼠治疗前后所接受的测评均由专人负责,并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归纳总结,运用SPSS2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br> 结果:<br> 1.白芥子对血压的影响方面,在白芥子水煎液灌胃8周后,BL组、BM组和BH组中SHRs的SBP和DBP水平均较Model组明显降低(P<0.01),三组的SBP分别为128.71±2.29mmHg、118.68±2.56mmHg、104.6±1.73mmHg;DBP分别为91.75±3.62mmHg、90.58±3.5lmmHg和85.1±1.06mmHg。与Nifedipine阳性对照组相比,BH组SBP和DBP均较阳性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提示BH组疗效优于阳性对照组。<br> 2.白芥子对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及血管壁厚度的影响方面,实验干预8周后,三种不同浓度的白芥子水煎液治疗后的SHRs的腹主动脉血清中,ET-1、AngⅡ水平均低于Model组(均P<0.01),结果与Nifedipine组相似,提示白芥子水煎液有改善血管张力作用。实验干预8周后,观察五组SHRS主动脉病理改变情况,取SHRS胸主动脉组织进行HE染色,Model组SHRS胸主动脉组织切片镜下可见细胞形态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增生及肥厚性改变,细胞核大小不一,内膜增厚,主动脉管壁增厚,且见少量泡沫细胞形成。而BL组、BM组及BH组SHRS主动脉中,细胞形态趋向正常,细胞核大小趋向均一,主动脉管壁厚度恢复正常(P<0.01),增厚的内膜变薄,未见泡沫细胞,提示白芥子水煎液能够抑制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构及增厚。<br> 3.白芥子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面,8周后,与Model组相比,三种不同浓度的白芥子水煎液,BL组、BM组及BH组SHRS腹主动脉血清中舒血管因子NO水平、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氧化应激产物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果与Nifedipine组趋向一致。其中,BH组的SHRs与Nifedipine组相比,其NO水平、SOD、GSH-PX活性方面的增强更显著(P<0.01),MDA水平的降低更明显(P<0.01),提示BH组抗氧化应激效果优于Nifedipine组。<br> 4.白芥子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面,经过8周喂养后,相对于SHRS模型组,炎症因子IL-1β,IL-6,和TGF-α水平在BL,BM,BH和硝苯地平组中显著下降(P<0.01)。在三种不同浓度的白芥子水煎液灌胃中,BH组SHRs的血清IL-1β,IL-6和TGF-α水平较BL组、BM组下降最显著(P<0.01)。<br> 5.WB检测白芥子对PPARγ,ICAM-1,MCP-1和VWF的影响。8周后,PPARγ在BM组、BH组及Nifedipine组的水平显著较Model组升高(均P<0.01),ICAM-1、MCP-1、VWF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其中,BM组PPARγ、MCP-1和VWF变化水平与Nifedipine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白芥子水煎液中剂量浓度疗效与阳性对照组相似;而BH组PPARγ,ICAM-1,MCP-1和VWF变化水平显著优于Nifedipine组(均P<0.01)。<br> 6.WB检测白芥子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8周后,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白芥子水煎液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Model组相比,IκB-α、p-p65NF-κB水平在BM组、BH组及Nifedipine组中显著下降(均P<0.01),但BL组水平变化不明显(均P>0.05)。提示中高剂量浓度下,白芥子水煎液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对血管的损伤,从而起到降压、改善血管张力、减少血管重构的作用。<br> 结论:<br> 白芥子具有降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重构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高血压状态下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从而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