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比较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与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治疗模式对重症患者的溶质清除效率及滤器寿命,寻找最佳下机指标,为临床决策中合理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模式及下机时机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br> 方法:通过交叉的研究设计,选取入住ICU需要行CRRT治疗的急性肾损伤病人,随机分别先行CVVH或CVVHDF治疗,使用相同的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并在后续进行交叉。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在不同时间点(上机后0.5h,每12h及下机前),不同分子量溶质(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及胱抑素C)的达成剂量(delivered dose),以判断两种治疗模式溶质清除效率的优劣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对患者血清溶质水平的控制能力,并进一步研究达成剂量与CRRT治疗过程中的设备滤器前压(pre-filter pressure,PPRE)及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判断最佳的下机时机及其准确性。最后比较两种模式的滤器寿命的差异。<br> 结果:CVVH与CVVHDF治疗模式对于尿素氮、肌酐这样的小分子溶质的清除效率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这样的中分子溶质,CVVH模式的溶质清除效率优于CVVHDF模式,但仅出现在治疗的12h时间点(P<0.05)。CVVH治疗模式与CVVHDF模式对于不同分子量溶质的达成剂量在下机前均较前有明显的下降(P<0.01)。在治疗的后期,患者血清中分子溶质可能出现反跳,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反跳的可能性越大,CVVH模式与CVVHDF模式出现反跳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RE、TMP与小分子溶质的达成剂量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PPRE与中分子溶质的达成剂量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TMP与中分子溶质的达成剂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TMP预测患者β2微球蛋白血清溶质反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阈值为146.5mmHg,预测胱抑素C反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阈值为146.5mmHg。CVVHDF治疗模式的滤器寿命显著长于CVVH模式(P<0.01)。<br> 结论:CVVH模式与CVVHDF模式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率相近。CVVH对中分子溶质的清除率优势仅出现在治疗后的12h。TMP与中分子溶质的达成剂量显著相关,可作为其溶质清除效率的参考指标。以中分子溶质为治疗目标时,TMP=146.5mmHg可作为下机的指标。CVVHDF滤器寿命更长,更为经济。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54
- 被引1
- 下载21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