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br> 冠心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因和疾病负担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因起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成为冠心病中死亡率居首位的病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前最主要的血运重建方式之一,能迅速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更多存活的心肌。然而仅通过手术和药物并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以运动为核心的早期心脏康复在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获益确切,已成为发达国家PCI术后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关于急诊PCI术后患者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程序尚无统一标准,对于何时开始康复、进行何种康复以及如何进行,尚无具体的护理操作方案,因此,构建急诊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推广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理念和模式迫在眉睫。<br> 目的:<br> 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早期(7天)CCU内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并对临床效果进行验证。为国内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模式的推广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br> 方法:<br> 本研究首先对AMI急诊PCI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活动效果进行Meta分析,整理康复方案,明确临床效果评价指标。然后在文献回顾、方案制定指导小组讨论以及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基础上,形成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于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北京某三甲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病区的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干预组严格按照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接受医院常规治疗。于两组患者术后转入CCU时进行心脏功能检查、握力检查、生活质量评估,转科前进行心脏功能检查、握力检查、活动等级评价,记录CCU监护时间,出院1个月时评估生活质量、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br> 结果:<br> 1.通过对国内16名专家进行德尔斐函询,得出包括运动康复、康复进阶方式、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指导、能量消耗5个一级指标56个条目的方案内容,最终整理形成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br> 2.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 3.两组患者心功能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LVEF、LVED、CO、SV各项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 4.两组患者干预前握力测试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握力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握力测试对比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功能维度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为(93.97±4.33)、对照组为(88.68±8.19);干预组患者生理职能评分为(80.92±15.85)、对照组为(71.05±17.94);干预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为(81.47±11.03)、对照组为(76.74±7.90);干预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为(90.79±9.04)、对照组为(86.51±9.36)。<br> 6.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79±1.77)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45±1.87)天。<br> 7.干预组患者转科前的活动级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 8.干预组患者出院1个月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心绞痛患者。<br> 结论:<br> 1.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安全、可行。<br> 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即可开始心脏康复护理,术后12h-72h内可下床活动。<br> 3.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br> 4.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心功能、肌力有一定程度改善。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07
- 被引7
- 下载249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