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EVAR术中髂内动脉封堵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br> 目的:总结本中心近5年腹主动脉瘤(A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VAR术中封堵髂内动脉后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依据。<br> 方法:对82例EVAR术中封堵单侧髂内动脉患者病史、术前CTA测量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术后随访结果为标准,将术后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病人纳入研究组,其余病人纳入对照组。设立病例对照研究。<br> 结果:术后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患者为20例,其发生率为24%,13例经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经治疗后缓解,2例缺血症状持续存在。两组在封堵对侧骼内动脉分支显影数和封堵同侧股深动脉狭窄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封堵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3时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P=0.017);股深动脉狭窄率P值为0.084,没有统计学意义。<br> 结论:EVAR术中封堵一侧髂内动脉后盆腔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4%,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3是EVAR术中封堵髂内动脉后发生盆腔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br> 第二部分髂动脉分支支架在国内患者的解剖适应性<br> 目的: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是防止术后出现盆腔缺血症状的关键,本文旨在研究国人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以确定国人对目前临床试验中髂动脉分支支架的适应性。<br> 方法:对本中2014至2017年髂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分析,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血流中心线,测量髂动脉长度及直径,并与Cook和Gore公司的髂动脉分支支架适用标准进行比对。<br> 结果:入组102例髂总动脉瘤样病变,符合Gore和Cook的分支支架标准的比例分别是13.7%(14/102)和9.8%(10/102),其中有3例解剖学特性同时符合两种标准。髂内动脉直径的不匹配是导致CookIBD(78.4%)和GoreIBE(48.03%)不适用的最主要原因。在CookIBD试验排除的92个病变中,有11个(10.9%)符合GoreIBE适用条件。同样,在GoreIBE试验排除的病变中,有7.95%(7/88)符合CookIBD的适用条件。根据解剖标准,共有20.6%(21/102)的病变可采用这两种分支支架。<br> 结论: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的发生增加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操作难度。基于解剖标准,CookIBD和GoreIBE在中国仅适用于20.6%的患者。髂内动脉直径不满足标准是导致这两种支架失效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更多患者收益,未来一代髂分支支架技术的设计应侧重于髂内动脉直径的调节。<br> 第三部分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瘤<br> 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br> 方法: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规律随访,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情况、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br> 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手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br> 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7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