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基于交叉滞后模型的动脉硬化和收缩压变化的先后关系分析<br> 研究背景: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升高和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风险的两个主要独立预测指标。血压和动脉僵硬度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导致了巨大的心血管疾病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动脉硬化和SBP变化的先后关系存在争议,且动脉硬化和SBP变化的时间先后关系是否受到血压控制的影响暂不清楚。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rategyofbloodpressureinterventionintheElderlyhypertensivePatients,STEP)数据,分别在接受强化降压治疗(110≤SBP<130mmHg)和标准降压治疗(130≤SBP<150mmHg)的高血压患者中探究动脉硬化与SBP变化的先后关系。<br> 研究方法:本项研究基于STEP研究中基线和随访时baPWV数据完整的共计5369名患者。STEP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中国42个临床中心的8511例高血压患者中比较了强化降压治疗相比于标准降压治疗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动脉硬化情况通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进行评估,动脉硬化定义为baPWV≥1800cm/s,非动脉硬化定义为baPWV<1800cm/s。交叉滞后模型(cross-laggedpanelmodel,CLPM)是一种用于探究因果关系的纵向研究模型。研究使用交叉滞后模型评估baPWV和SBP变化的先后关系,分析分别在纳入的全部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和标准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进行。<br> 研究结果:研究纳入STEP研究中共536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01±4.69岁,其中54.07%为女性)。结果表明在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中,基线动脉硬化患者的SBP达标率明显低于非动脉硬化的患者,其中在强化降压治疗组中,基线动脉硬化及非动脉硬化患者SBP达标率分别为65.17%以及76.91%,P<0.05;在标准降压治疗组中基线动脉硬化及非动脉硬化患者SBP达标率分别为97.33%以及98.96%,P<0.05。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表明,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从基线baPWV到随访SB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02-0.08,P<0.001),从基线SBP到随访baPWV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不显著,为-0.007(95%CI-0.03-0.02;P=0.62)。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的中患者的baPWV与SBP变化的先后关系相似,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中患者从基线baPWV到随访SB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4(95%CI,0.0003-0.08;P<0.05)和0.07(95%CI,0.03-0.11;P<0.05),从基线SBP到随访baPWV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分别为强化降压组β=-0.01(95%CI-0.05-0.03;P=0.62),标准降压组β=-0.003(95%CI-0.04-0.03;P=0.15)。<br> 研究结论:无论是在强化降压组还是标准降压组,患者动脉硬化的变化始终发生在SBP升高之前,相比于非动脉硬化的患者,动脉硬化的患者更难以达到SBP的目标值,尤其是在强化降压组。<br> 第二部分:基线动脉硬化对强化降压干预效果的影响<br> 研究背景:动脉硬化是血管老化的特征,也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两种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经常同时发生。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有益,然而在动脉硬化和非动脉硬化患者中,强化降压治疗相对于标准降压治疗的心血管获益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基线动脉硬化情况和不同的血压干预方式对心血管终点事件影响的交互作用。<br> 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rategyofbloodpressureinterventionintheElderlyhypertensivePatients,STEP)的数据,研究共纳入了6865名STEP研究中基线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数据完整的患者。根据基线baPWV的数值将患者分为动脉硬化组及非动脉硬化组(动脉硬化定义为baPWV≥1800cm/s;非动脉硬化定义为baPWV<1800cm/s)。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包括首次发生的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心房颤动或心血管导致的死亡。次要结局为脑卒中、ACS、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cardiovascularevents,MACE)和全因死亡。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别计算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中强化降压治疗组与标准降压治疗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的风险比(hazardratio,HR)。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计算动脉硬化组中和非动脉硬化组中强化降压治疗组与标准降压治疗组之间全因死亡的95%CI的HR。交互作用P值用于计算基线动脉硬化情况和不同的血压干预方式对终点事件影响的交互作用。<br> 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的6865名患者,平均年龄为66.14±4.75岁,其中女性患者占53.55%。在2.69年的随访期间,共计发生248例主要终点事件和81例全因死亡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在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的HR分别为0.76(95%CI,0.54-1.09)和0.63(95%CI,0.43-0.92),交互作用P值=0.43;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中患者脑卒中的HR分别为0.58(95%CI,0.33-1.02)和0.48(95%CI,0.23-0.99),交互作用P值=0.68。在动脉硬化和非动脉硬化的患者中,强化降压治疗对全因死亡和安全性终点的影响也是相似的(交互作用P值均>0.05)。<br> 研究结论:在60到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相比于标准降压治疗(130≤SBP<150mmHg),强化降压治疗(110≤SBP<130mmHg)带来的心血管获益在基线动脉硬化人群及非动脉硬化人群中是相似的。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