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目前对苦楝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苦楝子、苦楝叶和苦楝皮等常用部位的研究,本实验为进一步开发苦楝其他部位的药用价值,故对苦楝茎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同时比较了苦楝茎、叶3种共有成分的含量差异。<br> 方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苦楝茎9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三个萃取部位。利用CuSO4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对三个萃取部位进行抗炎活性筛选,通过绿色荧光标记的巨噬细胞在斑马鱼神经丘侧线位置定向迁移的数量分析其抗炎活性强弱。将筛选得到的抗炎活性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以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成分,并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秦皮素、黑麦草内酯等成分的方法,对苦楝茎、苦楝叶共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br> 结果:本研究利用斑马鱼炎症模型对苦楝茎乙醇提取物的三个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研究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br> 从苦楝茎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ruticarpside E(1),maysedilactone C(2),6,7-dihydroxy-3,7-dimethyl-2-octenoic acid(3),cucumegastigmane Ⅰ(4),黑麦草内酯(5),5-methoxy-2-furancarboxal-dehyde(6),5-hydroxymethyl furfural(7),丁香酸(8),原儿茶酸(9),原儿茶醛(10),propiosyringone(11),没食子酸乙酯(12),环烯酮A(13),阿魏酸(14),对羟基苯乙酸乙酯(15),秦皮素(16),秦皮乙素(17),东莨菪素(18),异秦皮素(19),臭矢菜素 A(20),foveospirolide(21),甲基-2-O-β-吡喃葡糖基苯甲酸(22),3-hydroxy-β-damascone glucoside(23),episyringaresin-ol(24),acanthoside B(25),2-benzothiazolinone(26),对羟基苯乙腈(27),xylogranatinin(28),β-谷甾醇(29),槲皮素(30),芦丁(31)。<br>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斑马鱼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4、6、7、24和25在低浓度下即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活性呈浓度依赖性。<br> 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利用HPLC在220 nm处分别检测苦楝茎中异秦皮素、黑麦草内酯和芦丁的含量分别为0.27 mg/g,0.89 mg/g,2.75 mg/g,苦楝叶中3种化合物含量分别为 0.53 mg/g,8.16 mg/g,0.60 mg/g。<br> 结论:通过CuSO4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对苦楝茎95%乙醇提取物三个萃取部位进行抗炎活性评价,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炎活性良好。从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纯化得到31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为自然界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化合物3、4、11、13、15-17、22-23、26-27等11个化合物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20、24、28等4个化合物首次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12等2个化合物首次从苦楝中分离得到。上述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苦楝茎、苦楝叶叶中成分差距明显,苦楝茎中含量2.75 mg/g,高于苦楝叶中芦丁含量0.60 mg/g;苦楝叶中黑麦草内酯含量8.16 mg/g,明显高于苦楝茎中黑麦草内酯含量0.89 mg/g,苦楝茎、叶中异秦皮素含量相似,分别为0.27 mg/g,0.53 mg/g。本论文初步研究了苦楝茎的化学成分,筛选得到了抗炎活性物质,不仅丰富苦楝的化学成分,也为其抗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