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以一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68做受体菌,应用Mu转座复合物技术从反向遗传学的角度对鞭毛和Ⅳ型菌毛运动的相关基因进行研究.Mu转座复合物技术近两年刚兴起,尚未见应用到假单胞菌属的报导,该文先以质粒pSMC28代替Mu转座复合物对PA68的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详细研究了细菌生长状态、感受态细胞的浓度和贮备方式,以及电脉冲场强等参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胞生长至对数期(OD<,540>=0.7-0.8)时收集菌体,在低温条件下,制备成浓度为10<'11> cells/ml的感受态细胞,设置高脉冲场强(13kV/cm)电击,能获得1.68×10<'8>CFU/μg DNA的最高转化效率.选用生长时期和电击电压两个主要参数验证Mu转座复合物对PA68的电转化条件,结果表明Mu转座复合物与质粒的最佳电转化条件相一致.用筛选出的优化条件成功地将Mu转座复合物转入到PA68中,得到3.66×10<'4>CFU/μ g DNA的高转化效率,建立了菌株PA68的Mu转座突变文库.对Mu转座突变子进行泳动和蹭动能力的检测,从约2000个突变子中,筛选出泳动能力缺陷型突变子4株,蹭动能力丧失或减弱的突变子11株.对基因PA0171和PA1822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A0171突变子和PA1822突变子的细菌形态,结果表明,PA0171突变子有正常的鞭毛,但Ⅳ型菌毛缺失;PA1822突变子的鞭毛和Ⅳ型菌毛均完好存在,推测PA0171可能为一调节基因,控制鞭毛和Ⅳ型菌毛的运动,同时控制Ⅳ型菌毛的生物合成.而PA1822可能是一个信号蛋白,能够感受外界环境信号的刺激从而调节Ⅳ型菌毛的运动.该文首次将Mu转座复合物技术应用到假单胞菌的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中,为假单胞菌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遗传学手段.并首次证明PA1822和PA0171基因与P.areuginosa的运动有关,为透彻理解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15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