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膜原”是先秦医家运用解剖手段,在直视观察下从形态学角度所得到的结构实体。是人体内相互联系并且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之间,与其空隙之处的一个筋膜状组织。膜原理论是研究膜原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因此系统深化膜原理论,健全该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对进一步充实、丰富与完善《内经》理论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通过膜原文字的辨析,指出所谓膜原不单指居于脏腑或是肠胃之间的筋膜而言,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腠理、形体、官窍之间及其空隙之处,并且有血络行于其间,是由筋膜,血络,间隙所共同构成的膜状组织结构。具备有维系联络脏腑形体;覆盖、保护机体肌肉、器官:通行气血,维持其正常运行等功能。 《内经》膜原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指出膜原理论从原本着重对于形态结构的探讨,转而以形而上的虚体功能性膜原说的发展历程。以“三焦”作为调和其结构与功能矛盾的中心。从藏象学说衡量膜原,就膜原的形态结构与膜原的生理功能分别进行论述。形态结构上:提出筋膜、血络、间隙,正是构成膜原形态三个结构板块。膜原应当是一个相互联系,通联内外的整体,具有内连于脏腑,外通于肢体二大部分。而外连躯体的部分,与经筋理论相互重合,故被纳入经筋理论之中。行于脏腑之膜原逐渐向着具有自身理论系统的方面发展,形成了与经筋系统之间,其质相近,其气相通,然而却实非一体的理论发展态势,从而相对独立于经筋的范畴之外。在生理功能上:提出膜原具有靳固身形;为卫气通行之通道;交通经胃;联系三焦的功能。 通过膜原的方药学整理,发现较早中医本草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与膜原相关的药物,直至清代《得配本草》才明确指出入于膜原的用药。同时反应出“膜”、“募”、“募原”、“膜原”,皆与积块病及痰饮水湿的病机或病证关系最为密切。而现代膜原用药的功能分类中,膜原的药物同样对于痰饮水湿,这些因水液代谢障碍、失常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明·吴有性以草果为君,立达原饮方,以开散邪气,使邪气溃散,然后表里分消,分而治之。对于草果的应用,是立足在具有行气开郁,调畅脾胃气机的功能上。由于脾与胃以膜原相连,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在上输于脾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的津液直接渗出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说明肠胃对于此一部分的津液具有相当重要的转输功能。同时也反证了肠胃具有膜原气机调控的重要作用。膜原有形,膜原者,有形之水道也:三焦无形,三焦者,无形之水道也;二者虽具有各自的特点,然以功能而言却同为水液输布之道路。而这可能也是清·戴天章、清·俞根初、清末民国初年的何廉臣等人,更是进一步明指膜原即为三焦,从而导致了今日对于三焦与膜原之间难以区分的理论关键所在。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9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