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br> 目的:通过测量北京城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暴露方式紫外线强度,研究不同季节适宜的日光浴时间及方式。<br> 方法: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选择6天晴天测量户外紫外线强度,同时测量距窗户玻璃0.5m的直接暴露、隔玻璃暴露、夏秋季不同稠密度树荫下、夏季普通伞和防紫外线伞下的紫外线强度,并根据最小红斑量(minimum erythema dose,MED)参考值计算出不同季节1MED所需的暴露时间。<br> 结果:①春夏秋冬四季晴天中午紫外线辐射强度分别为16.83±2.07(uw/cm2),40.50±10.39(uw/cm2),9.42±0.92(uw/cm2),1.63±0.20(uw/cm2),15%的体表面积暴露于1MED的日照产生1500—3750IU维生素D(Vitamin D,VD)所需要的四季时间分别为0.5h,0.2h,0.9h,5.1h。②冬季中午隔玻璃暴露15%的体表面积4小时可以产生150—375IUVD。③夏季户外与不同稠密度树阴下紫外线强度差异明显,夏季大、中、小树荫下及户外紫外线强度分别为0.73±0.50(uw/cm2),3.82±2.70(uw/cm2),6.61±4.58(uw/cm2),16.81±14.44(uw/cm2)(F=29.540,P<0.001)。④夏季晴天普通伞(1.51±1.04uw/cm2)和防紫外线伞下(0.33±0.23uw/cm2)显著低于户外紫外线强度(16.81±14.44uw/cm2),F=43.526,P<0.001。<br> 结论:<br> 1.适宜的紫外线暴露方式包括短期直接暴露及遮挡条件下较长时间暴露。<br> 2春秋季晴天最好10点之前和14点以后户外活动,夏季晴天则应在16:00以后户外活动。夏季晴天户外活动时尽量使用遮阳伞或者到稠密树荫下遮阳。<br> 3冬季户内隔玻璃暴露也有一定意义,冬季可以进行户内直接日光浴和隔玻璃日光浴。<br> 第二部分<br> 目的:通过冬季婴儿户内日光浴的相关研究,分析玻璃遮挡日光对骨矿化的意义以及影响骨矿化的相关因素。<br> 方法:使用紫外线强度检测仪检测冬季室内外紫外线强度,同期使用定量超声骨强度仪检测隔玻璃日光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婴儿骨密度,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br> 结果:冬季晴天11:00~14:00室外紫外线强度为1.40±0.32(uw/cm2),隔单层玻璃紫外线强度为0.17±0.08(uw/cm2),隔双层玻璃紫外线强度为0.16±0.07(uw/cm2)。暴露组室内紫外线强度为0.17±0.07(uw/cm2),非暴露组室内紫外线强度为0(uw/cm2)。暴露组SOS值(2927.42±90.49 m/s)显著高于非暴露组(2839.91±71.76 m/s),t=5.265、P<0.001。母亲孕期补钙的婴儿SOS值(2912.48±84.60 m/s)显著高于没有补钙的婴儿SOS值(2852.43±114.40m/s),t=2.690、P=0.008。<br> 结论:1.冬季隔玻璃日光浴能够促进婴儿骨矿化。<br> 2.母亲孕期补钙能够促进婴儿骨矿化。<br> 第三部分<br> 目的:探讨相同紫外线总暴露剂量下多次小剂量暴露与集中大剂量暴露对生长期大鼠血清25-(OH)D和皮肤光损伤的影响。<br> 方法:选用90只21天断乳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MED组,1/3MED组,1/5MED组,白炽灯组,前3组每组27只,白炽灯组9只,饲以维生素D缺乏饲料。1/5MED组大鼠连续照射15天,每日照射剂量为1/5MED;1/3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9天,每天照射剂量为1/3MED;1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3天,每天照射量为1MED;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均为3MED。白炽灯组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为0j/cm2。实验期为15天,测定各组血清25-(OH)D水平,观察皮肤表观情况,留取紫外线照射部位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Bax的表达。<br> 结果:<br> (1)四组大鼠血清25-(OH)D浓度差异明显,F=20.695,P<0.001。1/5MED组(151.97±73.52 nmol/l)高于1/3MED组(136.21±71.39 n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6;1/5MED,1/3MED组均显著高于1MED组(54.50±20.52nmol/l)和白炽灯组(15.63±0.82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MED组高于白炽灯组,P<0.001。<br> (2)表观情况:1/5MED组经紫外线照射后背部皮肤微红,轻度脱屑,点状皮肤破损,无明显水肿,无表皮增厚、角化、粗糙;1/3MED组照射后皮肤淡红,轻度水肿,点状脱屑,皮肤有点状破损,表皮增厚、角化、粗糙;1MED组大鼠照射后皮肤鲜红,中度水肿,斑片状脱屑,斑片状皮肤破损,表皮明显增厚、角化、粗糙;而白炽灯组在试验期间未出现红斑,水肿,脱屑,皮肤破损,表皮增厚、角化、粗糙。<br> (3)镜下改变:1/5MED组,1/3MED组,1MED组与白炽灯组相比,整个表皮层增厚,棘细胞层明显肥厚,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细胞体积变大,形态各异。真皮层中胶原纤维染色变淡、成熟胶原纤维减少(1/5MED组与白炽灯组无差异),纤维母细胞增多。在表皮层的改变中,1MED组真皮增厚最明显,1/3MED组次之,再次为1/5MED组;在真皮层的改变中,1MED组和1/3MED组胶原纤维染色较1/5MED组淡,1MED组纤维母细胞增生最明显,其次为1/3MED组,再次为1/5MED组。<br> (4)1/5MED组,1/3MED组,1MED组与白炽灯组相比,p53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Bax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1/5MED组,1/3MED组,1ME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br> 结论:<br> 1.紫外线暴露能够促进大鼠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br> 2.短时间多频次地实施日光暴露既能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又能够减少皮肤的光损伤。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