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6
- 92
- 6
- 5
- 2
- 1
- 10
- 8
- 7
- 7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许惠琴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疾病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直接相关,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研究表明GB是血小板活化因子特异性受体拮抗剂,然而GB水溶性极小,临床使用受限。通过研究其构效关系,在母核上增加新的基团,合成了衍生物(XQ),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荆文光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又名姜黄草、老虎姜,是多年野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为中国特有的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其根状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以其根茎提取物(主要为甾体总皂苷)为主要原料的地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勇炫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目的探讨蜈蚣有效部缓解大鼠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冠脉供血的NO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200~250克,32只,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蜈蚣有效部位组(简称蜈蚣组),阻断剂组(简称L-NAME组).模型组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丽萍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药制剂主要灭菌方法,包括:热压及流通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微波灭菌法、臭氧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及60Co-γ辅照灭菌法。这些灭菌法用于固体制剂灭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梁爱华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朱砂在中成药制剂中使用频率很高,《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成方制剂中约有9%含有朱砂。我国古代本草文献对于朱砂毒性的记载不一,最早《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其无毒,还将其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也认为其无毒。然而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志海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据报道称,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新西药研发已经黔驴技穷,而有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具有几千年临床疗效基础的中国独有的中医药科学,成了世界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喜军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而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应用形式,是在"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由多个中药组成,按君、臣、佐、使分工合作原则,在七情合和相互关系中发挥临床治疗效应.中药的多成分特点,决定了方剂中药味和成分间关系的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军德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虻虫为一味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蜚虻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瘾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现代主要作为中药成方制剂如大黄庶虫丸之原料。近代临床以本品为君,佐以陈皮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虻虫分布于我国大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林洁茹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燕窝为雨燕科金丝燕属多种鸟类分泌唾液筑成的巢窝,主产于东南亚。据90年代《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报告,当时金丝燕约有5千万只。有关政府亦承诺在出产燕窝的同时有效地保护金丝燕,使其可持续发展。因而燕窝市场将会在一段时期内合理存在。报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高慧琴 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款冬止嗽颗粒以甘肃地产药材款冬花为君药,配伍紫菀、百部、贝母等组成,功能化痰止咳、润肺利咽。为了探讨款冬止嗽颗粒的药效,以主要药效学指标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气管酚红排泌量为依据考察其止咳、化痰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